一場人才爭奪大戰在武漢打響。
“5年內將100萬大學生留在武漢!” 2017年2月,武漢正式喊出了這一口號。兩個月后,武漢市招才局成立,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漢軍兼任局長。成立當天,雷軍、陳東升等6位與武漢淵源深厚的企業家出任“招才顧問”,另有10人出任“招才大使”。
5月19日清晨,下著小雨,時代周報記者來到武漢市招才局,辦公室里的工作人員各自忙碌,楊漢軍已經帶著隊伍前往武漢人才市場調研。“自招才局成立以來,每個人都上緊了螺絲,一直在快節奏工作。”武漢市招才局的工作人員劉瑾(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近期的工作重點是兩個,一個是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另一個是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
作為世界上每年培養出最多大學生的城市,武漢一直面臨留不住人的窘境,嘗夠了“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苦澀和無奈。在發展動力不足的今天,這份苦澀和無奈更加凸顯。時代周報記者查閱武漢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武漢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工業投資持續走低。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同比減少163個,民間投資占投資比重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活力明顯不足。“武漢對人才資源的深度開發不夠,很多優秀人才外流。在經濟發展方式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當下,全國各地都搶著招才引智,坐擁‘近水樓臺’,武漢不能錯失‘得月’先機。”在招才局的成立大會上,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的發言擲地有聲。
人才流失
武漢是中國高等人才的重要產地。數據顯示,武漢擁有89所高等院校,包括武大、華科等7所重點高校,每年在校生人數突破百萬,但武漢的人才流失一直相當嚴重。以2014年的數據為例,當年武漢市應屆畢業生人數為30萬,只有10萬選擇留在武漢,其余2/3基本流向沿海地區。201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留漢大學生上升至15萬人,但武漢依然是人才“輸出地”。武漢招才局的相關人士直接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一直以來,武漢每年培養大量人才,本地人才卻大量外流,這切切實實是我們的痛點。”
武漢人才都去哪兒了?螞蟻金服在2015年作了一份名為《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的調查。調查顯示,前五大熱門的跨省就業遷移路線中,3條與武漢有關,分別是武漢到深圳(第1)、武漢到北京(第2)、武漢到廣州(第5)。“華科是華為的娘家、華為是華科的東家,”這句一度在論壇上流傳的諧謔之語,成為武漢人才流出路線的真實寫照。
“過去,武漢一直側重吸納外省以及海歸人才,卻忽略了自己身邊的這筆寶藏。”武漢招才局的工作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則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說:“武漢人才外流,除了城市的吸引力與一線城市有差距,也因為武漢地區交通發達,人口流動比其他二線城市更容易。”
為了留住、引進人才而設的武漢市招才局,不是全國第一個。2013年3月,時任浙江金華市委書記的陳一新創立了全國首個“招才局”;2015年5月,時任浙江溫州市委書記的陳一新力推溫州人才工作“十條新政”,被譽為當時浙江全省含金量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2016年12月,陳一新履新武漢市委書記,也把對人才的重視帶到了武漢。2017年1月,陳一新在武漢市第十三屆黨代會上提出要“大力推動招才引智”;3月,武漢成立“招才引智工作領導小組”,陳一新任組長;在招才局的成立大會上,陳一新表示要把招才引智列為武漢的“一把手工程”,與招商引資的“一號工程”相互策應、共同發力,打造武漢趕超發展“雙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