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工廠里做事,2019年跟著老鄉當月嫂,從基礎護理開始,學習了各項技能,如母嬰護理、月子餐等,現在工資多起來了,日子更有盼頭了。”深圳市媽媽來了家政服務公司的月嫂張艷青說。
隨著技能培訓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張艷青”們得以掌握一技之長,著手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愿望。群眾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背后,正是深圳人社系統不斷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聚焦“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結出的碩果。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下稱“深圳人社局”)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多措并舉組織各類學習活動,把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檢驗成效的“試金石”,突出民生導向,辦好為民實事,持續為深圳人社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增添生動注腳,以為群眾辦實事的實際效果檢驗初心、踐行使命。
●撰文:李定
繪就“就業圖” 讓生活更美好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南粵家政”“廣東技工”“粵菜師傅”三項工程、“逐夢杯”大學生創業大賽、高校專場招聘會……深圳人社正以“小切口”推動解決就業“大問題”,讓黨史學習教育落地為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強化就業優先和創業幫扶,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深圳人社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就業工作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今年4月,2021深圳“逐夢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正式啟動,大賽將港澳籍大學生納入參賽人員范圍,獎金+貸款+服務全方位助力大學生創業,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
深圳然益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子萌是2020年“逐夢杯”的優秀獎獲得者,他認為大賽給了大學生創業者很好的展示平臺。“除了大賽獎金,我還申請享受兩項創業補貼,2020年12月還成功獲得50萬元的全額貼息創業擔保貸款,解決了企業的啟動資金問題。”
除搭建賽事平臺外,深圳還對創業人員出臺了一系列創業扶持措施,包括創業社保補貼、初創企業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創業場租補貼、免費創業導師服務等。
針對創業者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深圳已從去年6月開始實施新一輪創業擔保貸款政策,降低貸款申請門檻,取消申請人員身份類別限制,貸款對象擴大至所有在深創業人員,預計全年發放貸款額將超過20億元。此外,2021年已發放畢業生就業補貼12209.1萬元,中小微企業一次性招用補貼467.7萬元,小微企業社保補貼367.46萬元。
除了有政策支撐,還有實實在在的技能培訓,共同為高質量就業插上翅膀。
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深圳人社創新開展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優勢傳統產業等重點行業和社會民生重點領域需求量大或市場緊缺的職業(工種),開展人工智能、粵菜師傅、家政服務等11類公益性培訓。據悉,累計培訓1萬人,其中重點項目9500人,重點群體500人。
做好“人才泵” 讓發展更有保障
人才是第一資源。為了做好做強“人才泵”,發揮人才的“引聚育用”,深圳人社著力在引才、用才、留才上下功夫,強化人才保障,打通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推動高質量發展。
突出政策引領,讓人才“引得進”。加大對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力度,助力深圳市打造優良“人才生態”,增強全球引才“磁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明確提出,要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多次提到依靠市場主體進行人才認定、建立香港專業人士認可機制、試點港澳專業人才就業等內容,正是表明深圳進一步構建一流人才生態,著力打造全球智匯樣本的決心和目標。
未來5年,深圳計劃將吸引100萬名以上各領域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聚焦重點產業和民生領域,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個左右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萬名以上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高精尖缺人才。
緊扣產業需求,讓人才“用得好”。4月中旬,深圳舉辦了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為各類海歸人才搭建求職、創業、交流合作的穩健橋梁,提供優質服務。很多招聘單位負責人談到,期望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運用其國際視野、所學知識與國際工作經驗,加速融合創新,不斷提高研發能力,擴大國際影響力。
今年5月,“深圳擬錄用4名港籍公務員”的消息引發關注。當月,深圳首位被事業單位編制崗位聘用的港籍青年正式上崗。無論是定向招錄港澳籍公務員,還是深圳市編制內事業單位首次聘用港籍青年,在引才留才方面,均具有破冰意義。這意味著深圳在人才要素方面愈加開放,有利于港澳人力資源要素融入大灣區建設,有利于深圳吸納具備先進理念、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港澳優秀人才,支持服務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
提升服務水平,讓人才“留得住”。光明科學城作為高端創新人才聚集重地,人才服務需求旺盛。如今,光明區行政服務大廳新設立了人才服務工作站,提供包括業務咨詢經辦、“5G視頻辦”模式在內的一系列人才服務,企業群眾只需到區行政服務大廳,即可享受高效便捷服務。
搭起“服務橋” 讓市民更幸福
“社保辦事是否方便?”流程還能再優化嗎?”“運轉效率高不高?是否順暢?”……近期,深圳人社局秉持用戶思維和群眾導向,創新開展“領導干部走流程轉作風”活動,市社保局組織處級以上干部,圍繞16個社保“一件事”、87個權責清單事項開展體驗活動,切實查痛點、疏堵點,重點解決社保經辦過程的問題。
深圳人社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積極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聚焦做細做實行風建設,研究制定多個工作方案,著力解決企業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群眾“關鍵小事”,解決民生大事。
“小程序”解決“大問題”,創新拓展政務服務平臺。深圳人社通過上線全國首個“工傷認定聯合取證全流程信息對接系統”,實現社保經辦業務系統與第三方取證平臺數據互聯互通,切實提升了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和獲得感。在該模式下,推動實現工傷認證“零跑腿”,辦理時限壓縮12.5%。
打通“最后一公里”,社保服務送到“家門口”。6月8日,深圳市社保局召開社銀自助服務終端一體化啟動儀式。企業和群眾可在合作銀行自助服務終端上辦理個人參保登記、參保信息查詢打印等43項社保業務。社保服務網點從927個增加到1600個,自助服務終端設備從1200臺增加到4700臺。
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推行人社領域適老化服務。為讓老年人享受到便利服務,開展社保系統“百年百名百歲”上門服務參保老人活動,在電子社保卡線上服務渠道增加“長輩版”欄目,推動18家合作銀行提供上門激活金融社保卡等適老化線下服務。
深化“互聯網+仲裁”改革,放大“零距離”仲裁品牌效應。充分用好E仲裁服務平臺、“微仲裁”小程序、仲裁文書E鍵送達三大利器,在全國率先實現仲裁業務全流程網上處理,啟動庭審調查要素庫和裁決書說理文庫建設,通過“技術賦能”實現要素式辦案模式2.0版升級,助力群眾足不出戶解糾紛,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未來,深圳人社將繼續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圍繞群眾辦事需求,增強服務能力,以更高質量的服務水平,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