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李宇宏從浦東新區商務委交流到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工作,擔任技術進步處的處長、黨支部書記。彼時,她尚且不知道自己即將投入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雄偉藍圖制訂和重大任務推進中。在上海實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建設科創中心的任務中,上海經信人始終走在前列,技術進步處則是全委推進科創中心工作的牽頭處室。
技術進步處在經信委是一個特別的處室。說她是綜合處室,是因為她牽頭全委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四新”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創新的工作;說她是專業處室,是因為她還承擔著本市3D打印、生物醫藥以及相關新興產業的推進工作,被稱作經信委的“小科委”。近三年,技術進步處連續獲得市經信委先進處室榮譽稱號,2016年還獲得了上海市市級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乘著科技創新的春風,做好產業發展的加法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對于上海經信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抓住這個機遇,我們就能贏得產業發展的主動權”,2016年,市經信委針對當前全球制造業創新趨勢和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創新性地提出開展產業創新工程,提升制造業水平和能級。為此,技術進步處制訂了發展目標:引進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視野的國際團隊,破解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布局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促進關鍵領域的前瞻布局和新興產業的壯大發展。有了目標怎么來實現呢?經過與其他專業處室、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多次的會商后,團隊細化明確了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高端裝備與核心部件、先進傳感器與高端芯片、AMOLED與新型顯示等12個方向來啟動實施產業創新工程。為了保證每個產業創新工程的有序推進,技術進步處加快推進步伐,短短數日就先后制定了詳細的推進方案、工作機制、工作分工。作為綜合和協調部門,也同時積極做好相關組織和服務工作。
夯實工業基礎,筑牢產業砥柱
小小的筆球珠,大大的尷尬,中國作為一個“制筆大國”,竟然連一個“小小”的筆頭“球珠”都需要進口,這不僅是總理的遺憾,也深深扎痛了每一個經信人的心。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5大創新工程。2016年,市經信委制訂《中國制造2025上海行動綱要》,其中工業強基工程的重擔委領導權衡考慮,又落在了技術進步處的身上。“工業強基是一項系統化、長期化的戰略性工作,也是未來本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落腳點”,有了這一指導思想和深深地責任感,技術進步處組織精兵強將,會同各專業處室、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機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會等各個主體單位,組成“1+8+1”的專題研究團隊,開展工業強基策略選擇與方案設計研究課題研究。
還記得那個炎熱的夏天,憑著一股韌勁,通過密集走訪調研,在摸清家底的情況下,技術進步處會各處室提交了總體調研分析報告和產業發展思路,最終上海“面向十年、布局五年、抓住三年”推動工業強基的整體思路應運而生。
在市財政局支持下,工業強基專項資金也配套出臺,同時,《上海工業強基實施方案(2017-2020)》也已通過市政府常務會議,將于近期對外發布。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抓實干
一位來自金山的企業老總在會議室里苦惱地說道:“公司采用純電動汽車增加城市微公交,推行城市交通革命的新型商業模式,有助于緩解交通堵塞和停車資源匱乏的問題,但是在示范運營資質及牌照額度辦理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當時,會場內除了市經信委外,還有市發改委、市交通委等相關委辦的領導。技術進步處的同志聽在耳里,記在心上,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協調,提出解決方案,企業的困難不久之后便得以解決。
這樣的場景經常會看到。自從上海2014年部署發展“四新”經濟以來,每個季度,技術進步處都會和本市相關委辦處室的負責人一起,面對面地傾聽企業的訴求。在發展“四新”經濟之初,技術進步處就提出推動“四新”經濟的關鍵就是要轉變政府管理觀念,要以問題為導向,把分類解決“四新”經濟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完善問題發現、收集、梳理、篩選和處理機制,攻關難點,著力突破“四新”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為此,上海建立了“2+16+X”(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16個區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通過專題協調和試點探索等方式,協調解決涉及面上的共性問題。同時,進一步加強國家、市、區各級部門聯動,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充分發揮“雙創”等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依托自貿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三區聯動,在上海開展先行試點,突破“四新”企業重大瓶頸。3年來,依托“2+16+X”工作機制,共為企業解決共性瓶頸問題70余項。上海推進“四新”經濟的做法也多次被國務院點名表揚,李克強總理親自批示,全國各地學習經驗的同行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