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出臺京津冀專業技術職稱互認政策,互認范圍增大、互認方式全、互認效力廣,其中明確規定對取得京冀職稱主管部門核發確認的職稱證書并受聘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流動到天津時可由用人單位考核確認并按崗聘用相應專業技術職務,不再更換證書。
一本證書,三地認可;評一次職稱,到哪都是人才。早在2016年,京津冀人力社保部門就共同簽署了《京津冀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互認協議》,其后北京率先出臺具體意見推動協議落實,天津此番也根據實際情況,出臺具體政策。職稱互認,打破了人才流動壁壘,讓三地專業技術人員真正享受到協同福利。同時,結束重復考證、反復認證的歷史,也可節省人力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可以說,三地人才政策正在不斷加強銜接、逐一落地,人才一體化正一步步從概念變為現實,無疑是一個重大進步。
暢通便捷的人才流動路徑,也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粘合劑。就拿長三角來說,該區域之所以協同程度高,發展較均衡,與其一體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密不可分。而對于京津冀來說,消除人才流動障礙、打通人才流動渠道,既有取勢的必然,更有取實的訴求。眼下,隨著三地產業梯次轉移、空間騰挪、布局優化,技術人員跨區流動、企業跨區經營愈發普遍。大量對從業人員有資質要求的行業諸如建筑業、物流服務業等,越來越多地面臨人員資質異地認證、人才職稱異地評定等問題。在此過程中,能否最大限度給人才解除束縛、提供方便,直接關乎產業轉移承接的推進,區域一體化的步伐。
當然,實現三地人才良性互動、一體化發展,僅靠職稱互認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有力舉措。要看到,目前阻礙三地人才自由流動的因素,除了政策上的“腸梗阻”之外,三地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業布局不平衡引發的收入落差是重要原因之一。畢竟,想讓人才自覺流動、扎根本地,除了釋放政策紅利,最根本的還是要筑好“巢”,方能引來金鳳凰。只有在收入水平、社會保障、產業環境等多方面做好保障、彌合差距,人才擇業才能少些物質考量,多些事業謀劃。只有多管齊下,加快消除阻礙人才在三地間合理流動的壁壘,才能降低人才的配置成本。
京津冀一體化能否順利推進,一個關鍵是人才。我們相信,隨著阻礙人才流動的壁壘不斷打破,必將吸引更多人才為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助力區域更好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