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0引才倍增計劃可以說是濟南市人才工作的金字招牌,主要面向海內外各領域的高層次人才。該計劃涉及組織部、人才服務局、外事僑務辦公室等多個部門。外僑辦在人才工作中承擔著溝通內外、互通有無的重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環。7月17日,本報記者跟隨濟南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采訪濟南市外僑辦副巡視員王云國,探尋外僑辦如何將“人才新政30條”從紙面推向實際。
140多名人才入選5150計劃
濟南市自實施5150引才計劃和百千萬引才工程以來,市外僑辦致力于搭建合作平臺、助推政策提升、強化服務措施、建立長效機制等四項工作,為華僑歸國創業牽線搭橋,推動以華僑華人為主體的海歸創新創業群體落戶濟南。
近年來外僑辦連續舉辦創業投資合作周、海創會、華交會等品牌活動,共引薦海外專業人才4000多人,成為華僑華人走進濟南的重要平臺。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與國外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同時與國外60多家華僑專業團體密切合作。在外僑辦引進的人才中,共有140多位高層次人才入選5150計劃。
除了為海歸人員回國創業提供便捷渠道,外僑辦還協同多部門解決創業政策瓶頸,推動濟南市5150引才計劃、居住證暫行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出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海歸人員創業企業900家,其中以華僑華人為背景的科技型創業企業占70%以上。由外僑辦引進的陳冬巖、李雪琳等5150人才已經成功創業,他們二人創辦的企業年銷售收入均已突破2000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推出“外僑人才工作六條”
“人才新政30條”的出臺是濟南人才工作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對涉及人才工作的許多問題給出指導性意見。但“人才新政30條”畢竟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對一些具體問題還沒有給出明確的操作規范。所以近期濟南市人才部門的中心任務就是結合部門實際,制定“人才新政30條”的實施細則。2017年5月26日,“人才新政30條”出臺。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外僑辦就拿出了自己的“外僑人才工作六條”。
“外僑人才工作六條”具體包括多渠道宣傳濟南人才政策、做強“僑夢苑”國字號品牌聚才聚智、建立全市海外人才工程、制定外僑服務人才工作舉措,做好招才引智文章和發揮媒體宣傳作用。
“僑夢苑”是僑務辦引資引智的招牌。今年年初,國務院僑辦確定將“僑夢苑”落戶在濟南,5月4日“僑夢苑”揭牌。“僑夢苑”不僅僅是“園區”,更是幫助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圓夢的地方。外僑辦將為“僑夢苑”爭取更多優惠政策,力促出臺《關于推進濟南“僑夢苑”建設促進華僑華人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濟南“僑夢苑”建設的若干政策》,形成產業吸引、平臺聚智、人脈引薦的人才工作格局。
建立全市海外人才工程是外僑辦下一步著力要做的工作。“建設海外人才工程就相當于建設一個專家庫、,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到庫里找。按圖索驥,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節省經費和資源。”王云國說。外僑辦將結合“人才新政30條”,研究制定產業分布、人才類別、需求數量以及學歷能力等方面內容的“人才開發路線圖”,建設動態化管理為特征的全市海外人才工程,為全市“四個中心”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