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推出的城市合伙人計劃,不僅讓整個城市和人才結成奮斗共同體,還給他們發放‘服務綠卡’,讓這些人不僅有了歸屬感,還給他們創新創業開辟了綠色通道。”在武漢掛職了3個月的西安市航天基地管委會副主任趙艦介紹,事實證明,武漢市的這一措施,不僅吸引了人才,還為城市的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
吸引海內外人才
“我剛到武漢武昌區掛職,就被這個城市正在積極實施的‘城市合伙人’計劃所吸引。”趙艦深有感觸地說,“我在航天基地就是負責招商的,武漢的做法,對我啟發非常大。”
在掛職期間,他了解到,2015年7月,在武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動員大會上,武漢市首次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當時,武漢市主要負責人就表示, 創新決定城市的未來,知識要變成財富,武漢將秉持“城市合伙人”理念, 用5到10年的時間,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很快,武漢市出臺了詳細的“城市合伙人”計劃,其中明確提到,武漢5年將引進10個產業創新頂尖領軍人才,1000名產業領軍人才以及100名知名創業投資人、1000名各類天使投資人,培育集聚20萬名青年研發創業人才,帶動形成100萬產業大軍。
趙艦分析說,武漢“城市合伙人”計劃將人才分為,產業領軍人才、知名創業投資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三大類,這些人才經認定后,將發放“服務綠卡”。人才憑卡可以享受各種待遇和服務,這一措施等于給這些人才開通了一條創業投資的“綠色通道”。
眾多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武漢市生根發芽
趙艦介紹,2016年3月,武漢市舉行“城市合伙人”座談會,正式公布首批“城市合伙人”60人名單。武漢公布的首批“城市合伙人”名單中,絕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大多數具有海外工作經歷,擁有國內外領先的核心技術,部分技術成果能夠填補國內外空白,其在武漢創辦的企業或研發領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武漢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武漢市一系列舉措,使各型業界精英持續向武漢三鎮聚攏。截至2016年,已有138人入選武漢市“城市合伙人”;1003人入選“3551光谷人才計劃”;園區內現有超過4000個高層次人才團隊、8000余位博士。同時,隨著這一政策的不斷推進,眾多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武漢市開始生根發芽,為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武漢樣本”
值得西安學習和借鑒
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西安也正在采取各項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受到社會各界歡迎的戶籍新政等一系列措施。今年5月,西安發布了《西安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帶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西安未來五年將投入38億元,引才育才100萬名。西安吸引的人才包括國內外頂尖人才,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國家級領軍人才,包括國家級重點學科、工程實驗室學術技術帶頭人等;地方級領軍人才,包括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全國模范教師等多方面的人才。
趙艦說,西安和武漢類似都在下大力氣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武漢樣本”值得西安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