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不斷加大對人才的扶持力度,全方位吸引各地人才。圖為集聚研發技術人才的美的全球創新中心。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日前,智聯招聘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及人才流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公司依托平臺,采集了今年1月1日至3月15日間全平臺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企業招聘、簡歷投遞等信息,進而分析人才流動、人才供需、人才環境變化趨勢。
《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騰訊、華為、碧桂園、美的等行業巨頭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和人才吸引力。筆者對比珠三角九市人才流動情況發現,佛山流入人才總數位居九市第四,人才凈流入率達2.65%,僅次于珠海和中山,與惠州并列九市第三。
佛山表現出較強的人才聚集力,流入人才主要來自廣東省內。事實上,從人才流出情況看,“佛山產”人才也偏好省內流動,這一“雙向輸血”的模式正構筑起人才互動的良性生態。
人才來自哪?要到哪里去?“雙向輸血”促城市人才良性互動
智聯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當前的人才凈流入率為1.39%,處于人才凈流入狀態。其中,深圳、廣州是區域內的人才流動中心,從外界流入大灣區的人才有40.39%進入深圳,31.42%進入廣州,兩城的人才流入量之和占大灣區流入總量的七成以上。
同時,從深圳和廣州流出的人才分別占大灣區流出人才總量的48.35%、29.37%。因此,兩地的人才凈流入率并不高,分別為0.78%和1.36%。相較而言,珠海的人才凈流入率最高,為6.07%。《報告》認為,這表明珠海對灣區外人才的吸附能力和留存能力較強。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對比珠三角九市的人才凈流入率后發現,佛山以2.65%的人才凈流入率位居九市第三,僅次于珠海和中山。《報告》表示,佛山同樣具有較強的人才聚集力。
流入大灣區城市的人才來自哪里,流出的人才又去往什么地方?《報告》顯示,大灣區人才的前十來源省份和流向省份基本一致,主要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省市,以及湖南、四川、河南等人口輸出大省。流入大灣區的人才中,來自北京的最多,占總流入人數比例為11.33%,其次為湖南省,占比7.45%。流出方面,從大灣區流出的人才進入江蘇省人數最多,占總流出人數的10.71%,其次為浙江省和湖南省,占比分別為8.35%和8.18%。
具體看大灣區內部城市引才的地域特征,佛山、江門、肇慶等城市的流入人才中,來自廣東省內的人才占比較高,均為10%左右。
人才流出方面,佛山、肇慶、江門、惠州等城市人才主要流向廣東省內其他地區;廣州市人才最青睞湖南,流向湖南省人才占比達11.26%;香港和澳門的人才向北京、上海流動趨勢顯著,分別占到其流出人才總量的14%和11%。
由此可見,佛山人才與廣東省內其它城市交流密切。《報告》認為,這一“雙向輸血”的模式正構筑起城市間人才互動的良性生態。
除了分析人才流向,《報告》還描繪了一幅大灣區外來人才畫像。其認為,相較于本地人才,來自大灣區外的人才學歷水平和收入水平均更高,年齡層偏大,工作經驗更豐富,高質量流入帶動了人才結構優化。
具體來看,流入廣州、深圳的人才學歷相對較高,21—30歲年齡段人才占比55%以上,工作年限在1—5年的占近四成。流入香港、澳門的人才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分別達71.83%、63.05%,且流入香港的人才月薪在10000—25000元的占31.67%,高于其他城市。
大灣區平均月薪9227元就業市場挑戰與機遇并存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總體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為0.65,這說明大灣區當前人才供大于求,平均每個求職者僅對應0.65個工作機會,就業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但在佛山、惠州、東莞、珠海等城市,上述指數均大于1,人才需求大于人才供給,處于人才短缺狀態。其中,惠州人才缺口最大,其招聘需求人數占比為大灣區第三,CIER指數達5.26,平均每個求職者對應5.26個工作機會,屬于就業機會充足的城市。肇慶和江門兩地的CIER指數分別達12.98、10.20,求職者不足,但同時就業機會也相對較少。
從各職位的人才供需情況看,銷售業務、技工/操作工等屬于人才需求旺盛且缺口較大的職位,即職位的招聘需求人數較多,且CIER指數大于1。其中,銷售職位的需求最旺,招聘需求人數占所有職位的13.83%,CIER指數為1.86,平均每個求職者對應1.86個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