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作為我國東部較發達地區之一,外向型經濟是其突出的特點,它支撐了蘇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蘇州奇跡”。但是,隨著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蘇州社會經濟發展也進入了轉型期,創新驅動成為其重大的發展戰略。在推進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蘇州應關注以下重大問題。
首先,蘇州發展已步入第三波。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舉世聞名的“蘇南模式”;20世紀90年代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又一次創造了“蘇州奇跡”,這構成了蘇州發展的前兩波。第二波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使得“蘇州的世界”變成“世界的蘇州”,蘇州發展已融入世界經濟循環之中,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步入了中國發展的第一方陣。
第三波的關鍵詞是信息化。信息化既構成了蘇州發展面臨的全新環境,同時也構成了發展的重要內容。信息化時代企業、產業和區域發展須遵循新的規律,很多企業和區域發展由于不能有效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而被淘汰。比如,美國底特律在其汽車產業大發展的時期也曾經輝煌過,但由于沒及時轉型而走向了破產。
其次,新階段要有新的產業和空間組織形式。蘇州產業結構是典型的封閉式科層結構。這符合工業化時代線性的產業鏈模式,其屬于單面市場,即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各種資源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在信息化時代,企業應朝著雙面市場演變。企業作為一個平臺,一方面連著消費者,一方面連著供應商、分包商等商戶,其共同形成一個雙面市場,既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也為商戶創造價值。這種雙面市場的不斷演化將形成企業創新生態系統。
大量案例說明,垂直的科層結構與信息化時代格格不入。美國硅谷之所以超越美國128號公路,與硅谷屬于典型的網絡狀的產業組織結構密不可分。大家熟知的華為,有1000多家企業與其形成開放的網絡狀結構,實現大量技術外溢和技術共享。蘇州也有這樣的案例,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產業園的生物醫藥產業就完全不同于過去的電子產業的科層結構,屬于典型的網絡狀結構生態系統。這種良好的產業組織形式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現在要關注蘇州的宏觀經濟層面,比如投資、消費、進出口等數據,同時更要關注微觀層面企業組織的轉型。這是因為很多企業仍在不斷轉變自身的組織結構來適應新的環境。
關于蘇州信息化時代的空間組織也不能簡單停留在以“點—軸”模式分布的格局。蘇州需要考慮在沿滬寧、沿江、沿蘇嘉杭、沿湖軸線上的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考慮在這些重大的產業軸上建設一些新型“頭腦空間”,集聚全球創新要素,高密度、高濃度建設創新極,以推進重點軸線上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最后,蘇州創新發展要走自己獨特的道路。蘇州可以學深圳、杭州,但不能照搬深圳、杭州的模式。深圳屬于移民城市,與美國硅谷相似,移民具有冒險性和開拓性,這種移民文化是其創新的重要基礎。杭州產生阿里巴巴符合浙江的經商文化,其創新屬于信息化時代商業模式的創新。蘇州的園林、核雕和雙面繡等,都屬于精細迭代文化。在上一輪發展中,蘇州沒有很好地將這種文化融入到制造業之中,所以在信息化時代,要將這種文化與技術等聯姻走出一條屬于蘇州的獨特道路。
目前,蘇州一些企業中已出現了“機器換人”的現象。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采取“機器換人”來降低成本。這對于增強蘇州的制造業競爭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從根本上來講,“機器換人”也只是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未來蘇州的制造業發展需要突破“原子思維”,樹立一種“比特思維”,要從初級階段的“機器換人”邁向更高層面的“云制造”。
蘇州發展要按照信息化時代的規律指導產業發展,特別是培育屬于信息化時代的產業支撐和重要的企業。在信息化時代,蘇州仍被慣性黏附在第二波工業化的曲線上,能否突破歷史慣性和黏附力是蘇州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