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推出“人才新政30條”,加入了新一線城市的“搶人大戰”。郭婧婕雖然暫未從中體味到優惠或者福利,但她說她看到了未來的發展前景,于是下定決心再回濟南。
8月10日,濟南落戶新政正式實施,“搶人大戰”的濟南劇情加速上演。
體會歸屬感
郭婧婕回到濟南快滿3個月了,她還是在干HR的老本行,身邊有熟悉的故交,有日漸遲暮的父母,還有自己從小到大就熟悉的環境。“在上海,沒法落戶,只有有戶口才是那個城市真正的一分子,一直漂著沒有心理穩定感。”在外漂泊多年的郭婧婕,從未像今日這般追求歸屬感,或許是已到了28歲的年紀。
本就屬于濟南“土著”的她,根本無需擔心在濟南的落戶問題。對于她來說,最終沒有選擇上海,更多的是出于折中的考慮——她對這個城市的房價、工作機會、生活環境、消費水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權衡,一旦心中的考量失衡,就算待的時間再久也終究要離開。畢竟她這一代已不再像老一輩那樣渴望安定,擇一城而終老。“濟南也越來越開放了,未來應該能有更好的機會。如果沒有,我也說不準還會再去其他城市。”看起來瘦瘦小小的郭婧婕調皮地笑了笑,但語氣堅定。
同樣是英國留學歸來的程思遠則切實體會到了濟南“人才新政30條”的福利,他是濟寧人,3年前留學回國,在濟寧創業兩年,今年年初來到濟南進入一家銀行。“現在落戶已經不是事兒了”,程思遠見到記者最先說起最關心的事,此前來到濟南的8個多月,他沒買房,工作年限又不夠,落戶一度是個挺頭疼的事。“濟南對人才越來越重視了,光我知道的,今年以來就有人才補貼計劃,還有高學歷落戶政策,都覺得蠻好。”說起來頭頭是道的他,也從濟南新近的城市建設和變化中看到了明顯的改觀和對未來的預期,他說已打算最近去落戶、在這兒扎根了。
歸屬感并不單單屬于“海歸”。8月10日,濟南落戶新政正式實施,在濟南生活了13年的撒元振終于以其43平方米的房產證面積落戶,成為戶籍新政的首位受益者。據公開報道,當日,僅撒元振所在的天橋區咨詢戶籍新政的市民就達到2000余人,可見歸屬感之迫切。
去與留之間
回鄉就業的歸屬感追求看似也在今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中凸顯。8月10日,一駐濟高校的學生就業辦公室提供的一份名單顯示,今年的畢業生中,約有19%的比例留在了濟南,74%回了老家,7%去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據稱,留在濟南和回了老家的畢業生比例都有明顯提高,相對應的,是一線城市在畢業生中吸引力的下滑。
這也與一些招聘網站給出的統計數據基本吻合。公開報道顯示,過去三年間,一線城市人才持續維持凈流失狀態。2017年,選擇一線城市就業的畢業生占32%,比2016年又下降了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高達45%的90后都選擇了新一線、新二線城市,高出前輩們8%。這背后,除了一線城市的壓力之外,最主要是新一線、新二線城市在人才爭奪方面的發力吸引所致。
濟南大學文學院的應屆畢業生高凱至今已經在找第三份工作了,但這仍不改他留在濟南的決心。學廣播電視編導的他受不了電視臺的苦和累,但濟南作為省會和全省文化中心的就業平臺,仍吸引他繼續打拼下去,“如果回了濰坊老家,想扛機器、剪片子都沒地兒干去。”高凱說得有些夸張,但流露出的是他對機會的珍惜。
老家同屬濰坊的高子涵從新西蘭留學歸來,今年初回到濰坊工作后她就后悔了,“我以為家鄉會很有親切感,但實際上,回來后卻有點孤單,連個競爭的對象都沒有。”8月14日,高子涵已踏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她想再出去看看,月底會來濟南,最終再做出選擇。
高凱的師姐王巖倒是果決地去了北京,她之前在濟南工作了一年多,但工作狀態很差,“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濟南一間房。”夢想的實現、充實的生活及城市的光環,北京看似更能滿足王巖的向往。
王巖的同學韓穎已經決定在濟南安家了,畢業后的大半年里,他曾像若干濟南大學的師哥師姐們一樣,選擇在學校對面的后龍租住過渡了一段時間,后來他在二環南路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如今戶籍新政一出,他終于也可以落戶,成為正式的“新濟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