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芯學院”近日成立,該學院由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北京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預計今年將服務培訓芯片人才萬余次。
“芯學院”的成立不僅是多一塊新招牌,更是對現實問題的正面回應。集成電路產業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而我國在這一領域長期存在缺少自主操作系統、研發制造實力相對薄弱、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諸多問題。近年來,隨著西方對中國科技進步的持續打壓,中國高新產業“缺芯少魂”的矛盾前所未有凸顯。通過建設產學研合作機構培養“芯人才”,為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模式。
事實證明,人才儲備跟不上行業整體發展,而院校課程又與技術應用脫節,是我們在高端芯片方面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去年面臨32萬領域高素質人才缺口,雖然每年與集成電路行業相關的畢業生約有20萬左右,但最終從事該行業的不足3萬人。對接到現實場景中,就是企業里畫圖稿、寫代碼的大有人在,可一到流片制作環節就常常無人可用了。部分畢業生苦讀多年卻是紙上談兵,就算進入對口企業,仍需長時間培訓才能上手,距離成為頂尖人才更是遙遙無期。“芯學院”的成立,算是為破解這一現實尷尬找到了一個過渡辦法。
于長遠來看,育人和用人之間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目前,兩個環節之所以脫節,一方面是因為芯片研發涉及物理學、材料學、計算機學等多學科,本身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則指向了產教脫節的頑疾。不少高校課堂上,理論說教多,動手實踐少;照本宣科多,思考創新少。芯片本就是個日新月異的產業,身處行業之中還不見得能把握風口,閉門造車更是跟不上節奏。如何才能讓學術和實踐聯系得更緊密?在這方面,一些制造業強國的做法值得借鑒。比如,美國實行職業資格證書與學位文憑并重的制度;德國通過立法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上的義務,并對企業實訓師的任職條件、職責范圍作出相應規范;法國的職業教育文憑設置由各行業專家和教育部門共同決定。究其實質,就是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進研發一線、企業走進校園課堂。
人才就是財富,期待“芯學院”能撬動更深層次的教育改革,為做強“中國芯”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