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發布,使得上海這座原本就站在中國影視產業高地的城市,加速了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步伐。
三年來,上海抓住創作這個“牛鼻子”,把“上海出品”做成品牌。在上海影視創作的新高地上,人們被上海出品的佳作溫暖著:去年,電影《地久天長》在柏林代表上海摘下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今年,影視產業逐步復蘇時,獻禮建黨百年的《1921》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舉行了開機儀式,為市場注入第一股暖流的《第一次的離別》《蕎麥瘋長》等也都是“上海出品”。
三年來,上海以科技影都為引擎謀求變革,引企引智,打造上海影視的工業體系和人才培養兩個閉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松江區就新引進了影視企業549家,同比增長124.08%。目前,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視企業,覆蓋產業鏈日趨完善。同時,上海在培養影視青年人才方面注重與產業的對接,既鼓勵電影院校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發一些實操性較強的人才孵化項目,也鼓勵各影視企業推出人才實訓項目,通過電影拍攝實訓等方式培養青年電影人才,迎來“壞猴子72變”計劃、騰訊企鵝青夢計劃、阿里燈塔學院等一批全國影視企業實訓項目落戶上海。
工業體系與人才機制“雙驅動”,上海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步履四季不停。
“上海磁場”緊扣工業需求,以科技撬動的產業升級風景正當好
順應全球電影產業的變局,《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全面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級,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
一方面,創建更為完備的工業化體系,始終是上海接入國際頂尖影視制作產業的一把鑰匙。另一方面,新技術新模式催生的產業變革,使得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互聯網技術成為推動電影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力。
變局之中,上海于2017年提出科技影都策劃,2019年推出總體發展概念,明確了“科創芯、世界窗”的異質雙核發展理念。目的就是圍繞打造工業體系閉環,完善產業布局,彌補產業短板,希望將上海科技影都建成后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視基地,帶動全球優質影視企業集聚上海。與此并行的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持續引進世界一流師資,與頂尖的工業緊密對接,專門培養后期制作所需要的技術人才。
今年6月10日,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開工儀式上,華策集團創始人兼CEO趙依芳表示,作為上海科技影都第一個正式開工的重大標桿項目,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某種程度上承擔著“打樣”的功能。包括中視儒意、昊浦影視基地、1905國際數娛影視產業園、星空綜藝影視制作研發基地等,都關注著華策的項目,不久的將來,這些企業、基地等,都將是同在上海科技影都的左鄰右舍,企業家們在彼此的規劃中考量“高科技”與“工業化”的核心實力。
這種“科技含量”在7月26日更進一步。那天,騰訊云啟智慧影視產業基地宣告落戶車墩,這是騰訊云與松江戰略性合作的其中一步落子,也是《關于加快G60科創走廊松江科技影都影視產業人才高地建設的實施辦法》的政策獲得了溢出效應。依托騰訊的互聯網基因與超級計算平臺,上海科技影都將擁有國內第一個專屬“智慧影視”的產業基地。在那里,云剪輯、云制片、云端渲染都將成為可能。
“1”已從圖紙逐步走向現實。“3” 和“X”也在三年間不斷變厚。
追求“更智慧”的同時,上海在持續拓展產業服務鏈。上海市影視版權服務中心于去年底掛牌,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200多次版權服務。此外,科技影都探索“完片擔保”等模式,為投資人和制片商提供金融服務保障;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運用大數據、多維度監測等手段,建立影視產業競爭力指數發布體系,提升影視企業科學量化決策水平。正像趙依芳所說,“上海,懂影視、懂產業,政府職能部分服務更高效,這比簡單的經濟鼓勵對企業更為重要”。
而在松江之外,靜安環上大國際影視產業園區,圍繞影視動漫電競產業集聚區的目標,目前已引進影視企業約280家;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共享空間開放,首批聚集了20多家中國影視后期產業龍頭企業落戶,將成為中國影視后期共享制作基地、中國影視后期數字的人才中心、中國影視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普陀區充分依托上海科技金融產業集聚區資源優勢,已吸引了130余家影視企業,尤以電影發行類和 “互聯網+”為特點,例如阿里影業、淘票票、聯瑞影業等。
“1”個大型高科技影視基地;“3”包括人才孵化、影視制作投資、影視取景拍攝三類服務功能區,涵蓋諸多高校與設置機構“產學研用”一體化布局;“X”個散布在全市的影視資源——緊扣工業需求,以科技撬動的產業升級,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