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近日,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與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共同啟動一項全新的法治人才培養機制。
今后,合作高校及科研院所將根據北京市委依法治市辦的需求,選派博士研究生進入市委依法治市辦相關崗位開展實踐鍛煉。他們將在為期半年的時間中,全方位了解依法治市工作,參加相關座談、研討、培訓等各類活動,參與首都法治建設調研和理論研究。
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如何探索培養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的有效機制,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說到這項機制的由來,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長、市委依法治市辦成員徐明江介紹說,“北京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法治教研與實踐資源優勢,但也存在教研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一方面,法學理論、法條釋義、法律教學缺乏法治實踐支撐;另一方面,法學問題研究、法治改革調研、法律風險評估亟需專業人才支持,缺少一個將兩者結合起來的平臺。”基于此,北京市委依法治市辦與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建立首都法治人才聯合培養機制。
9月11日,5所高校、科研院所分別與市委依法治市辦簽定《法治人才聯合培養合作備忘錄》,市委依法治市辦將每年向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聯合培養崗位需求、培養對象專業要求等信息,各高校、科研院所則按照聯合培養崗位要求遴選培養對象,協助對培養對象開展指導、培訓、管理等工作。同時,在聯合培養過程中,市委依法治市辦將做好法學博士研究生參與法治實踐的各項保障工作,及時反饋培養情況,并在結束后為培養對象出具培養鑒定等。
劉建業和吳林昊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此次首都法治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試點工作的首批培養對象。對他們來說,能夠入選此次聯合培養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作為法學理論專業博三學生的吳林昊,正到了確定博士論文研究方向的關鍵階段,“博士論文的寫作前提,就是要真實地了解實踐中的問題,圍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而參與聯合培養無疑是一次難得的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機會。”吳林昊說。
剛剛讀博二的劉建業則為參與此次培養做了很多“功課”,對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北京市依法治市工作的相關文件,都認真進行了學習。他表示,自己是帶著問題和困惑參與到實踐中的,對這次“實戰體驗”充滿期待。
“開展法治人才聯合培養,直接選派在校法學博士研究生到實務部門實踐鍛煉,是北京探索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做法”,北京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市委依法治市辦副主任苗林說,一方面可以引導在校學生提前接觸實務工作,提高學生法律詮釋、推理論證及法律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法治專家資源力量,為北京依法治市工作實踐提供更多理論支撐和法治建議。
對這樣一項先行先試的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評價“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是黨管人才的實踐創新”。他認為,高校與市委依法治市辦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將成為法治人才培養的一條好路徑。參與此次合作的法學院校也一致表示,對這項工作非常歡迎,且各學校對此需求量非常大,希望在試點基礎上逐漸擴大機制覆蓋范圍,搭建持續深化合作平臺,不斷完善機制內容,更好地實現聯合培養的目標。
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委依法治市辦主任張延昆強調指出,聯合培養機制的啟動只是開始,今后還要在深度、廣度、實效上不斷拓展和完善。市依法治市辦要繼續發揮統籌協調的職能作用,暢通高校與實務部門的溝通聯絡渠道,努力提供更多實踐平臺,共同推動聯合培養機制向更廣范圍延伸,探索形成獨具首都特色的法治人才聯合培養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