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工會改革在西寧市委、省總工會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為根本,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對標“兩個絕對”,以強“三性”、去“四化”為目標,以服務大局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為己任,以建設“群眾之家”為平臺載體,與團委、婦聯改革一體推進,著力把工青婦組織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取得服務群眾效率進一步提高、組織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一、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動力,開創工青婦工作新局面
西寧市把推進一體化改革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有效舉措,作為工青婦組織適應新時期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
(一)工作創新。“四改一加強”,即改革工青婦組織的組織體系、管理機制、工作方式、運行機制,加強黨對工青婦工作的領導。
1、改革組織體系。創立縣區群團服務站;同級行政服務大廳設立群團服務窗口;派駐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群團工作組、各園區群團服務站;市總工會向三縣四區各下撥2名事業編制、各縣區自行配備2名工作人員;由市級工青婦組織各選派1名正科級干部到群團工作組;市總工會派駐12名干部到各園區群團服務站;團市委、婦聯各派駐2名業務骨干輪流指導縣區群團服務站工作;優化配置市級工青婦組織內設機構,出臺新的“三定”方案和工作職責。
2、改革管理機制。市級工青婦組織配備專兼掛副主席(副書記),建立干部遴選制辦法;加大對基層工青婦工作經費的補助力度;實施“3+N”模式,建設“群眾之家”;建立網站、QQ群、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
3、改革工作方式。統籌工青婦組織資源力量,以“工人先鋒號”“青年文明號”“三八紅旗手”等主題活動為重點,積極探索工青婦組織一體化工作的結合點,聯合舉辦活動;夯實工青婦“三基”工作,消除基層組織建設的“盲點”“空白點”;建立群眾服務中心,提高服務和維權能力;創新各園區企業工青婦組織一體化發展模式。
4、改革運行機制。提高基層一線人員和各界別代表在市級群團組織代表大會、全委會(執委會)、常委會中的比例;組織代表、委員、常委圍繞群團業務工作和能力提升開展學習培訓;創新服務發展群眾的工作新品牌,培育和選樹“西寧工匠”,賦予勞模、向上向善新青年、巾幗標兵等新的時代內涵。
5、加強黨對工青婦工作的領導。建立以市縣區委副書記為召集人的群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黨建帶群建機制、提高黨建工作考核中群建工作的權重,積極探索適合工青婦工作實際的考核標準和辦法;重點從基層一線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工青婦干部隊伍;推進工青婦干部跨系統、多崗位交流;將工青婦干部培訓納入黨政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由財政撥款支持的群團組織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年度預算并予以保障;建立健全依法收繳工會經費的長效機制;工青婦組織活動陣地納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二)工作特色。“一延伸四促進”,即工青婦工作向基層延伸,促進工青婦組織“覆蓋面、輻射面、影響面、服務面”。鄉鎮設立群團服務站、開設群團服務窗口;整合黨政群資源和陣地,建立“黨群之家”和打造大“群眾之家”;千人以上企業設立群團服務站;統一設定“群眾之家”標準和新標識;購買社會化服務(心理疏導、送法下基層、招聘群團社會化工作者、志愿服務、維權服務隊等),向群眾提高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貼心服務。
(三)工作亮點。
1、“三創三新”。創新工作機制,構建“大群團”一體化工作新格局;創新組織機制,構建“大群團”一體化運轉新載體;創新運行機制,構建“大群團”一體化服務新模式。
2、“五個一體化”。工青婦組織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活動載體、服務功能的“五個一體化”。
3、“五個同步”。工青婦工作同步謀劃、制度同步完善、陣地同步建設、活動同步開展、典型同步培育。
二、以服務群眾為己任,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落細落小
西寧市以改革創新和釘釘子精神,把增“三性”去“四化”的責任扛在肩上、握在手上,迅速行動、詳盡部署、狠抓落實,全力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的落地落細落小。
(一)狠抓宣傳教育,切實增強“三性”。借助《青海日報》《西寧晚報》等媒體,以《西寧市工會共青團婦聯改革正式啟航》《西寧市工青婦改革揚帆起航》為題,大力宣傳市工青婦改革目標任務、具體舉措和工作亮點。同時,發揮工青婦組織優勢,借助維權網站、微信公眾號、社交網絡平臺等新媒體,傳播改革的“聲音”。通過召開專題教育會議、舉辦培訓班、召開改革推進會、座談交流會、督察調研、調查問卷、回頭暗訪回訪等多種方式方法,推動群團改革方案具體措施落地生根。著力強化政治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中央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六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統一”的基本特征,引導職工群眾永遠知黨史、聽黨話、跟黨走。著力強化先進性。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扎實履行基本職能,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青年生力軍、婦女“半邊天”等作用,團結帶領各族職工群眾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幸福西寧篇章的偉大實踐中。著力強化群眾性。進一步健全完善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堅決做到工作重心下沉、力量下沉、資源下沉,不斷擴大組織影響力,提升職工群眾滿意度,切實發揮好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著力強化改革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群團改革要求,及時傳達學習會議精神,召開貫徹落實專題會議,對深入推進工青婦一體化改革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實。
(二)創新機制制度,全力克服“四化”。改革組織體系,去“機關化”。市、縣區工青婦組織建立不擔任政府職務的市、縣區委副書記為召集人的群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行“減上補下”,采取“2+2+N”模式配備人員。建立干部聯系群眾“1+100”工作制度,推行“一線工作法”,機關干部每年下基層工作時間不少于工作日的40%。每月召開工青婦組織例會,統籌安排工作,研究、協調解決工青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市總工會將本級工會經費的4%作為鄉鎮、街道(大社區)工會工作經費補助,將本級經費留成的80%以上用于對下級工會的補助;團市委每年將專項工作經費的30%、市婦聯每年將婦兒專項經費的30%用于對基層組織活動和項目的補助。打造工青婦服務職工群眾網絡,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新途徑。
(三)搭建平臺載體,提高服務效能。改革管理機制,去“行政化”。圍繞全市中心工作,以“工人先鋒號”“青年文明號”“三八紅旗手”等主題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各類服務群眾活動。實行人員專兼掛和遴選制,與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溝通協調,及時確定派駐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群團工作組和各園區群團服務站工作人員。探索派駐群團工作組、共建大“群眾之家”“五個一體化”等工作機制。
(四)整合資源陣地,提升自身能力。進一步提升基礎群團組織的資源和陣地,以“3+N”模式,建設“群眾之家”,增強組織的廣泛性和代表性,提高各界別在工青婦組織中的比例,發揮代表、委員、常委聯系群眾的作用。一是不斷提高干部職工群眾的思想認識和工作能力,切實增強為黨做好群眾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履職盡責當好“娘家人”“知心人”和“貼心人”。不斷提升組織協調、溝通交流、文字寫作、綜合服務和化解調處矛盾糾紛、做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能力,推動黨的建設、經濟建設、群團建設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二是在抓好“學”的基礎上,著實在“做”上下功夫,落實改革舉措,創新工作思路,加強請示報告和交流溝通,做實做細工青婦各項工作,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實績贏得廣大群眾的認可,努力開創群團工作的新局面。三是不斷提升群團領導班子決策的科學性和廣泛性,市工青婦組織初步篩選出15名工青婦兼掛職候選干部。
三、以“三服務”為重點,推動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西寧市工青婦組織以服務中心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為重點,狠抓改革、成效顯著,使廣大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黨對工青婦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市群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辦公室設在市、縣區總工會。健全黨建帶群建機制,把群團工作列為黨建工作責任制和黨建工作述職的重要內容,把群團工作成效作為考核黨委(黨組)領導班子和分管負責同志工作的重要依據。二是改進方式方法。提高黨建工作考核中群建工作的權重,積極探索適合群團工作實際的考核標準和辦法。積極拓展工青婦組織的工作空間,不斷提高黨的群團工作科學化水平。三是加強隊伍建設。不斷充實工青婦干部隊伍,選好配強領導班子。推進工青婦干部跨系統、多崗位交流,加強與黨政部門之間干部雙向交流和掛職鍛煉培養力度。將工青婦干部培訓納入黨政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四是完善保障措施。定期開展群團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視察調研和執法檢查。由財政撥款支持的群團組織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年度預算予以保證,并保持合理增長。全面推行企業工會經費由稅務代收制度,財政撥款的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依法足額及時劃撥。將群團組織活動陣地納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職工、青少年、婦女兒童活動場所等建設。
(二)工青婦組織基層力量進一步增強。一是縣區建立群團服務站,同級政府行政服務大廳設立了群團服務窗口,縣區工青婦組織輪流抽派業務骨干開展工作。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群團工作組派駐到位,在各園區工會工作委員會的基礎上已建立起群團服務站。二是市級工青婦組織減編制派骨干30名,向縣區群團服務站下撥事業編制14名,向開發區、園區、縣區派駐業務骨干12名、輪崗4名。三是基層組織得到強化。對25人以上企業建立單獨基層工會,25人以下企業工會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的原則納入區域性、行業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年內所轄保安服務公司、物業管理服務公司工會應建必建。全市建立工會組織7415家,發展會員44萬余人。四是基礎工作不斷夯實。深化“職工之家”創建、“六有”工會規范化建設和會員評家工作,全市有1127家機關、事業和規模以上企業創建合格“職工之家”,1176個工會達到“六有”標準。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進會員評議“職工之家”活動,全市會員25人以上160家基層工會開展了會員評家活動。按照專兼掛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市總工會領導班子,深入基層摸底,反復篩選核查,初步確定9名候選人人選。加強非在編社會化專職工會干部隊伍建設,截至目前配備專職社會化工會工作者41人。五是基本能力顯著提升。指導各級工會在培訓理念上堅持圍繞中心、堅持需求導向、堅持能力培養,在培訓內容上突出業務知識培訓,在培訓對象上側重于鄉鎮(街道)、村(社區)和非公企業工會干部,在培訓方法上創新辦班形式、推廣案例教學、實務操作教學,把培訓辦到現場、辦到基層。
(三)工青婦組織服務群眾進一步擴大。一是市級工青婦組織已初步提出15名專兼掛副主席(副書記)候選人,正在聯合組織部門考察確定。二是市級群團組織不斷加大對基層工作經費的補助力度,今年下撥的工作經費總額和增長率雙雙實現新突破。截至目前,市總工會已向園區、縣區群團服務站下撥工作經費1584萬元,團市委支持基層經費29.5萬元,占比37%,比去年同期增長48%。市婦聯下撥項目經費25.5萬元,占全年的76%,幫扶下沉資金共計223.5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8%。三是按照統一設定的“七有”標準和新標識,各園區已建立基層“群眾之家”示范點100個,各縣區建立63個。四是市工青婦組織已結合實際,通過獨立建、掛靠建等多種途徑方式,建立的網站、QQ群、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初步形成了“互聯網+”工作新模式。
(四)工青婦組織作用發揮進一步顯現。一是圍繞全市中心工作和市工青婦組織年度重點任務,深入開展了“工人先鋒號”“青年文明號”“三八紅旗手”等主題活動。積極探索工青婦組織一體化工作的結合點,聯合舉辦西寧市首屆青工技能大賽、首屆全市群眾書畫比賽獲獎作品展、“五一”群眾詩歌朗誦比賽、群眾心理疏導、反家庭暴力法巡講等活動。二是統籌工青婦組織資源力量,工會救助困難職工7313人(次),發放慰問金1108.02萬元;共青團籌資115.3萬元,資助家庭困難青少年737人(次);婦聯慰問貧困婦女2719人(次),發放慰問金198.89萬元。
(五)工青婦組織實踐載體進一步豐富。一是利用換屆、增補選等時機,市級工青婦組織的代表大會、全委會(執委會)、常委會中基層一線人員和各界別代表的比例平均提高5.3%、21.7%和12.3%。二是制定出臺代表、委員、常委聯系群眾制度,組織代表、委員、常委圍繞群團業務工作和能力提升開展學習培訓。三是創新服務發展群眾的工作新品牌,培育和選樹“西寧工匠”,賦予勞模、向上向善新青年、巾幗標兵等新的時代內涵,組建先模人物典型事跡宣講團,深入基層開展宣講;舉辦西寧市青工技能大賽、舉辦“心理疏導培訓進基層”巡講活動、舉辦“凝心聚力謀發展、砥礪奮進促跨越”迎“七一”全市群眾書畫比賽獲獎作品展,取得良好效果。
(六)工青婦組織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市級工青婦組織不斷加強制度建設,結合改革措施,制定出臺《西寧市群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試行)》《市群團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工作職責》《西寧市縣區群團服務站工作職責》《西寧市園區群團服務站工作職責》《市級群團組織領導班子專兼掛制度(試行)》等10項制度。
四、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為要求,為全市群團改革積累可復制可借鑒的改革經驗
群團改革涉及到各級黨政、群團組織和群團干部,涵蓋了群團工作的方方面面,關系到廣大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經過8個月的工作實踐,西寧市群團改革得到了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形成六點經驗:一是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只有始終堅持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強化黨委管用用好群團組織的責任擔當,才能確保群團改革方向正確、推動有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群團履職盡責的工作格局。二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只有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找準“四化”問題,才能制定切實可行改革舉措,增強群團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開放性。三是堅持服務群眾這一宗旨。堅持以服務群體為中心,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充分整合和調動工青婦資源和力量,接長手臂、延伸觸角,才能真正打破自娛自樂、封閉運行,實現工青婦資源統籌、力量整合、開放協同服務廣大群眾的目的;四是堅持制度機制創新。只有按照可復制可推廣的要求,把制度創新作為改革核心任務,把實踐經驗上升為制度成果,才能形成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發揮借鑒復制推廣作用。五是堅持眼睛向外刀刃向內。只有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讓群眾當主角、由群眾說了算,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有效轉變群團工作的方式方法;刀刃向內才能切實改革自身存在的問題,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