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候任會長張建新宣讀了會議宣言。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在報告中指出,北京市民政業務覆蓋682家養老機構、16家兒童福利機構、23家殘疾人福利機構、355萬戶籍老年人、10.6萬低保低收入人群、0.66萬城鄉特困人員、0.24萬孤兒和事實無撫養兒童,分成五條抗疫戰線,實行全封閉管理,重點通過開展社區書記線上大講堂、建立110個社區微信群、開通6條社會心理服務專項熱線、依托街道社區社會心理服務站點(中心),加強社工和封閉社區居民的負面情緒疏導,將社會心理服務有機融合到疫情防控中,嚴格落實“三禁止、三必須、三建議”,凡進必檢,實現服務對象“零感染”。社會心理學為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基礎性、系統性、科學性指導。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汪新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候任會長張建新等專家學者,就當前全國社會心理發展方向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關系、后疫情時代的社會心理服務、社會心理建設的北京模式等主題,做了主旨演講和專題論壇。北京市社會心理服務促進中心發布了《北京市社會心態2019—2020》藍皮書。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在100家北京市社會心理服務站(中心)中選擇了5家開展實踐基地掛牌研究。
新形勢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北京市發揮人才與機制優勢,經過近十年探索,提出了城市社區“合理布局、廣泛覆蓋、就近便利”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北京市頒發《北京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對接需求,按崗培訓;育訓結合,分層遞進;引領創新,規范發展”等人才培養原則。
北京市政府2019年和2020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建成100家街道社區心理服務站(中心),植根于社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形成了市、區、街、社區四級體系,取得良好社會化效果。來自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社科院心理研究所、南開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院校與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認為,北京市充分發揮首都資源集聚優勢,全面推進社會心理的研究引領和實踐探索,《北京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和《社會心理指導人才培訓綱要》三個文件,奠定了首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整體架構,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多元保障”的“北京模式”,體現了北京各級黨委政府對社會心理建設的高度重視。
從2017年開始,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為社會心理服務站培養心理專業人才,使能力與崗位匹配,素質與責任適應,成為北京特色“社會心理指導師崗位能力評價體系”。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準備三年培養5000名社會心理指導人才,建立高素質心理服務專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