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雖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距離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仍存在較大缺口,應盡快制定出臺‘新基建’配套人才引進方案,在資金支持、稅收、醫療養老等方面給予關鍵核心人才優惠政策。”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國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俊帶來了關于“抓住新基建歷史機遇,打造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提案。
王俊介紹,“新基建”是中國實現產業升級的基礎,在其基礎上發展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關鍵驅動因素,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動力,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王俊表示,雖然上海市“新基建”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在全面落實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產業化落地、資金、人才、產業鏈及數據安全等方面做出突破。
一是產業化應用推廣仍缺乏系統化的思考。上海在數字經濟的產業化落地和應用推廣層面仍缺乏系統性思考,沒有形成針對性的頂層設計思維,也沒有形成相關配套政策指引,至今仍缺乏對“數字經濟”重大應用產業、典型應用場景的整體梳理,更沒有具體的落實推進方案。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需廣開資金來源。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往往以政府、國企為主導,民營社會資本參與門檻較高。但對于社會資本以直接融資的形式參與“新基建”領域投資,仍缺乏有效的引導手段,這將對政府財政造成過大壓力,給未來“數字經濟”的業務落地埋下隱患。
三是核心技術人才仍有缺口。“數字經濟”建設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超高端人才缺乏,很多領域的研究在深度和創新性方面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導致后續技術創新、研發能力極大受限。
四是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加強。作為數字化轉型基礎,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算法等領域均已成為“新基建”產業鏈的核心環節,而在這些領域我國均存在明顯的技術短板。上海雖然在相關核心領域取得一定突破,但缺乏更高的對于產業鏈安全層面的思考,對新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協同發展考慮不足。
五是數據開放和安全缺乏“頂層設計”。上海關于數據資產應用仍缺乏“頂層設計”,大多數領域的數據資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沒有開放數據、拓展應用場景的整體設計,也沒有針對未來大規模數據應用場景出臺數據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從數據開放和數據安全兩個方面制約未來“新基建”下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
為進一步推動上海新基建建設,王俊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議。第一,整體規劃“數字經濟”產業化落地,出臺頂層設計。在推動“新基建”產業化落地時,王俊建議,聚焦重點行業,打造標桿示范項目,集中梳理上海市“數字經濟”重大產業、典型應用場景及重點商業模式,并形成重點聚焦產業名單,給予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