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加大引才力度,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一邊嚴控人口規模,破解城市發展難題。以北京為例,一道增強“人才引力”的必答題已擺在一線城市面前——
當人才有更多去處,一線城市如何應對
收起最后一件行李,環視了一圈空蕩蕩的出租屋,摸摸衣兜里的身份證,匆匆關上房門,奔往機場……憶及兩年前離開北京的那個午后,王浩的印象已有些模糊,但談到“北漂”生活,還是有不少感慨。
2016年,王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讀完博士,入職北京某事業單位。三年后,他辭職來到妻子所在的四川成都,進入某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談起原因,他坦言,自己只是重新做了一次“人生選擇題”:一面是在京生活、工作的高昂成本與巨大壓力,一面是來到成都、與家人團聚的踏實、輕松和充滿信心,而夢想無論在哪里,都能點燃。
王浩的經歷折射著一個群體的選擇:離開北京,或許有些不舍,但并不是完全被動地“逃離”;他們眼前,仍然海闊天空。那么,該如何理性看待這種人才“外溢”現象?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言,是否應及早正視這一趨勢,以實際舉措回應人才訴求,讓不斷鞏固的“人才引力”轉化為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能?
看影響 結構性人才缺失或束縛創新活力
2019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白波,第一次站在擇業的十字路口。一邊是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一邊是吉林大學講師,白波掂量著兩份沉甸甸的入職函,幾經思索,最終選擇了在吉大開啟科研之路。
2020年,擇業的難題也擺在95后趙宏面前。一路“過關斬將”,他終于拿下兩個錄用通知——同是研究所,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在河南洛陽。權衡再三,他選擇了生活性價比更高的洛陽。
白波、趙宏的選擇成為不少年輕人擇居擇業的縮影。據《2019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在京就業的比例連續三年呈小幅下降趨勢。
采訪中,不少學者表示,目前來看,一方面,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人才凝聚力仍然較強。就北京部分“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近年擇業情況來看,北京仍是首選之地,碩博畢業生為留京主力軍,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畢業留京率占比超五成。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布的人才創新創業報告顯示,在人才最為看重的“創新創業生態”方面,得分最高的城市仍為上、廣、深、北。加之近年來海外高端人才回流,北京等一線城市仍具有顯著吸引力。然而,另一方面,近年來北京人才凈流入率的逐年下降之勢也不容忽視,即人才流出量連年大于流入量。數據之外,從多位專家學者、高校教師的體驗來看,“能夠感覺到近年來堅定留京或首選留京的學生有所減少”。北京聯合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汪昕宇用《北京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做了說明:
2019年北京戶籍人口約1408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約62.8萬人;但同年常住人口約2153.6萬人,比2015年減少了約16.9萬人。
2019年北京研發人員數量約為46萬人,較2015年增長了約32%;但同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量比2015年減少了約10%,其中制造業研發人員數量較2015年降幅達到12.36%。
一增一減間,答案顯現:總體看,北京常住人口減少主要來自非京籍(外來常住人口)數量的下降;具體看,研發人才數量有所增加,但是以制造業研發等為代表的結構性人才流失現象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