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工科”“新醫科”建設吹響號角,深層次的學科交叉正在推進。市六醫院將聯手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探索人工智能麻醉與腦科學的前沿發展,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鄭元義表示,臨床創新是醫院發展的基石,團隊合作是創新的必由之路,醫院將借助“人工智能麻醉與腦科學”基地這個平臺,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優勢專家資源,強化學科建設、加快人才培養、多元化開展雙向合作與學術交流研討,全面提升基地科研實力與診療水平,打造新型高質量科研品牌。
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主任陳江平在致辭中介紹,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在“新工科”“新醫科”建設的背景下,為提升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質量,上海交通大學啟動了首批“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實踐培養基地”的遴選。經評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崔德榮牽頭的“人工智能麻醉與腦科學實驗室”入選首批“創新實踐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前沿創新研究院計劃項目辦主任王斌在致辭中強調創新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前提保證。因為只有創新,才可以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只有創新,才可以不斷取得進步;只有創新,才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此次掛牌的“人工智能麻醉與腦科學”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實踐培養基地,是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麻醉科與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郭圣榮教授共同指導,麻醉科崔德榮教授表示其將秉承“重實踐、求創新”的原則,以交叉學科為引領,致力于研制與研發透血腦屏障納米載體神經保護藥物、長效局麻藥;探索可視喉返神經監測氣管導管,進行實時可視動態監測,避免喉返神經損傷;開發智能閉環麻醉機器人管理系統,實現精準操作、智能決策,推動人工智能麻醉與腦科學項目的長足發展。
揭牌儀式后,人工智能麻醉與腦科學高峰論壇舉行,論壇上郭圣榮、李紅兵、高安柱教授還對“透血腦屏障的納米藥物載體研制與發展”、“人工智能在麻醉學領域中的應用”、“3D成像技術在麻醉可視化領域中的應用”做了專題匯報。
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實踐培養基地由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共青團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共青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指委聯合組建,旨在利用學科交叉,融合醫院、工程、商科內容,提供一體化系統化培養方案,打造“醫工融合”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平臺,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學科交叉融合。
首批“交叉學科創新人才實踐培養基地”共計30個,合作校內學院9個,附屬醫院11家,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等多個方向,擴展至骨科、麻醉科、眼科、兒科等多領域,建設周期為三年(2021-2023年)。“基地”工作重點在學生培養,從開展創新教育、組織創新交流、指導創新實踐等方面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醫工方向認知,通過線上線下講座、實驗室開放日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組織科研交流沙龍、文獻導讀/讀書報告會等培養學生科研素養,利用本科生大創、PRP與踐行杏林等項目綜合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高層次醫工交叉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