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來,全市各級工會緊緊圍繞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工運時代主題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內容,對標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廣泛深入開展“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主題勞動競賽,團結引領廣大職工積極投身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戰場,為東莞高質量發展凝聚了磅礴力量。我市先后選樹全國勞模等國家級先進個人和集體17個,省級先進個人和集體99個。
發揚勞模工匠精神,引領職工建功新時代
“2017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玉成的事跡在東莞廣大工人隊伍中流傳甚廣。作為一名“建筑醫生”,何玉成醉心于對建筑病害防治技術的刻苦鉆研,尤其在防治建筑滲、漏、裂病害等方面,已成為行業領航者。其個人已取得發明專利58件,親手診斷并參與處理的案例數以萬計,在平凡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如何充分發揮何玉成在技術革新、技能創新、科技攻關、發明創造等方面的組織發動、示范引領和骨干帶頭作用,把他的影響力轉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動力?今年1月25日,“何玉成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為建筑行業人才孵化器,廣大職工展示創新才能和成果的大舞臺。
“勞模不是評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市總工會勞動保護部部長邱建國表示,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要切實發揮勞模和工匠在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為此,市總工會印發了《東莞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以全市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為依托,發揮產業的聚集優勢和勞模群體的品牌效應、聚集效應,弘揚勞模精神、推進技術攻關、培育創新人才、推動轉型升級,讓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目前,我市已建成陳錦球、劉臺芳、何玉成等省、市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2個,工作室創新成果突出,人才培養作用明顯,示范作用明顯,設立創新課題或攻關項目近400個,解決技術課題323個,產生專利170件左右。
“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成了企業職工成長成才的‘加油站’,技術創新也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邱建國介紹,企業工會以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廣泛開展“傳技藝、練技能、帶高徒”活動,引導廣大職工在學習實踐中樹立創新意識。橋頭鎮郭文英勞模創新工作室2017年度共計解決技術課題116個,突破技術瓶頸78個,獲得18項授權專利,創造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莞城何玉成勞模創新工作室已取得授權的發明專利49件、實用新型專利21件、外觀設計專利14件。工作室創始了五大技術體系,成功破解了建筑物未老先衰、返修居高不下等多項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