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京津冀協同發展“2·26”重要講話7周年。7年間,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年一個大臺階,每年都有新突破。
接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如何向深度廣度拓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給出答案: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
京津冀作為新的增長極,已蓄勢待發。
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是時代選擇
在“十四五”時期,城市群依然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十四五”規劃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
在中國諸多城市群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大城市群,GDP總量占全國比重的44%。
京津冀由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構成,人口超過1億,包括了兩座直轄市、11個地級市所轄的21.6萬平方公里土地,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群”。
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大城市病”使北京不堪重負,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成為重中之重。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全面設計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藍圖,并提出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發揮一核作用,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干什么?其目標就是要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對京津冀而言,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走向之一,也是‘時代的選擇’。”南開大學經濟和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劉秉鐮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北京的經濟作用依然重要
世界級城市群,是指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控制力,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城市群。
要將京津冀城市群打造為世界級城市群,首都北京的作用至關重要。2020年,隨著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橫空出世,北京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2020年9月4日召開的中國國際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支持北京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貿試驗區。
3天后的9月7日,國務院發布《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工作方案》,作出了詳細部署。
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在此次方案中,北京自貿區的戰略定位及發展目標是“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務業擴大開放先行區、數字經濟試驗區”。
在劉秉鐮看來,盡管《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北京城市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并沒有提到經濟中心,但其實北京經濟帶動的作用非常明顯。“從世界范圍的首都圈來看,倫敦首都圈、巴黎首都圈、首爾首都圈和東京首都圈等,中心城市都發揮了明顯的經濟中心的功能。”
以倫敦首都圈為例。作為英國首都的倫敦,不僅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和紐約并稱為世界上兩大金融中心,人口規模1000萬人左右,接近英國城市總人口的1/5。倫敦首都圈GDP約占全國的80%。
“不僅倫敦首都圈,法國、韓國和日本的首都圈都是這樣,經濟占比全國最高,首都圈對于集聚經濟的作用非常強大。”劉秉鐮說。
由于中國與歐美國家的發展格局和經濟要素分布不同,因此北京首都圈不同于倫敦首都圈等的定位,其更側重于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
“十四五”規劃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劉秉鐮表示:“目前北京首都圈的經濟結構高度服務化,是文化、教育和科技資源集聚的平臺,對于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