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幾乎“零起步”。對普通人來說,裝個心臟起搏器的價格,可以買一部車。因為技術空白,國外高端醫療設備長驅直入,患者不得不承受較國外數倍的治療價格,才能獲得高科技的“救命器械”。作為一個非常了解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求學海外的常兆華被深深刺痛,他想回國創業。
彼時,他和導師已經在紐約北部一個農場創業,他們的公司是美國上百萬家中小企業中發展最快的企業之一,在生物醫療行業中位列前三。經歷取舍之間長期猶豫和幾年前期準備后,他終于落腳在張江這塊“莊稼地”。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微創醫療的產品用于救治患者生命或改善其生活品質。作為一名“老張江”,常兆華眼看著這個“大農場”一步步轉變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特別是近十年,上班路上的風景足以讓人見證奇跡:全國最多數量的大科學設施來了,復旦、交大、清華、浙江大學等名校參與的新型研發機構來了、張江人工智能島、“科學之門”等新地標來了……
但在常兆華心中,張江最吸引人的內核從未改變。“這里融匯了最前沿的科技產業和研發機構,最活躍的創新創業元素,最強勁的金融資本力量,最高效的服務體系,經過融和、鑄造,成就了張江這個國際一流的創新科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