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不僅能自己產生動能,還能為汽車、飛機等提供動力。正如數字經濟,不僅能實現自我發展,更將向千行百業滲透,共同帶動經濟增長。”4月30日,市工信局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處副處長鄧自安告訴深圳商報記者。
數字經濟也成為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上的“熱詞”之一。深圳市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2025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31%。據市工信局的數據,2020年這一比重為29.5%,高于全國21.7%,規模和質量均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工業互聯網“潤物細無聲”
數字經濟這臺“發動機”,首先為深圳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動能。
以5G、工業機器人、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織就了一張“工業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工業生產方式,工業互聯網通過人、機、物互聯,顛覆傳統制造模式,催生新消費場景。富士康的“熄燈工廠”就是典型案例,因自動化程度高,熄燈狀態下也能正常運轉。
深圳的工業互聯網已為人們帶來“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華星光電的工廠將機器視覺引入面板檢測,利用5G技術分析處理檢測中產生的大量4K、8K圖像,將質檢時間縮短了50%,產品質量缺陷減少5%,綜合良率提升1.5%;服裝企業贏領智尚通過工業互聯網,對生產線進行改造,將傳統成衣周期從20-30天縮短到7天,做到女裝個性化定制;制鞋企業新百麗的定制鞋子,尺寸能精確到毫米;華為云的FusionPlant AI平臺應用于歐派生產線,將家具板材切割算法提升了2%,讓每塊板材物盡其用,每年節省了4000萬元成本。
深圳工業互聯網從起步邁向快速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2020年12月,工信部公示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中,華為、富士康、騰訊3家深圳平臺上榜,占據清單的五分之一。
“戰疫”檢驗數字經濟強大韌性
“去年疫情期間,我們的服務機器人找到了新崗位——首次走進了中國的養老院。”此前,睿博天米(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Gal Goren告訴深圳商報記者。
市工信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深圳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活力,為經濟穩增長作出貢獻。其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高于GDP增速8.2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占GDP比重達到10.4%,僅次于工業和金融業。
服務機器人作為集成了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落地應用之一,是數字經濟的代表性產業。去年以來,不止睿博天米,深圳眾多服務機器人都從“錦上添花”走向了“生活剛需”。比如普渡科技的送餐機器人,深入抗疫一線,為醫護和病患送藥品、食物;優必選的5G機器人警察“黃田田”,在深圳鶴州檢查站上崗,節省了4名警力。
作為制造業大市和信息通信產業重鎮,深圳近年舉全市之力支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更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軟件業務收入已成深圳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11月,2020年中國軟件百強企業發布,華為再次位列第一。“深圳的軟件行業有一個特點,除了騰訊、金蝶這類以軟件起家的行業龍頭,很多排名靠前的公司是從硬件向軟件轉型的。”鄧自安告訴記者。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包括兩大領域,一是電子信息制造業,二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其中,軟件業務收入也已成為深圳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工信局的數據,2020年,深圳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2%,高于全國增速0.9個百分點,規模占全省比重58.6%,占全國比重9.7%,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軟件業務出口規模占全國比重42.2%,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