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加快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定位和城市地位相匹配、規模結構合理、培養特色凸顯、質量保障與評價機制完善的研究生教育體系。這是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會議上獲得的消息。
會議強調,要厚植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土壤”,加強研究生思政教育,提升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規范研究生培養管理,強化研究生教育綜合保障,著力把上海打造成為創新人才的孵化地、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文化傳承的示范地,為國家和上海發展源源不斷培養輸送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目前,上海在校研究生總規模21.6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7.4萬人、博士研究生4.2萬人,經過調控和發展,碩士階段專業學位研究生已超過學術學位研究生。在結構方面,過去10年間,上海研究生學位點數量實現翻倍,并填補了天文學、大氣科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生物工程、網絡空間安全、醫學技術、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和交叉學科空白。
記者從上海市教委了解到,“十三五”以來,上海堅持把深化學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作為驅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引擎,著眼培養一流人才、發展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大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在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上海在全國率先建設“MBA課程案例庫開發共享平臺”,提供全市高校免費共享使用;建成326個市級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79個示范級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每年為1萬余名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實習實踐平臺。
在加強高校內涵建設推動學位和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上,上海近年來開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3個前沿科技產業、“大飛機、大船舶、大汽車”3個先進制造業,“養老、護理、學前教育”3個民生急需領域人才培養供需調研,根據行業企業需求分類優化研究生培養模式、規模和結構。以上海大學為例,一方面,落實科教融合,面向科技創新“卡脖子”領域,依托學校微電子學院,持續開展與中科院科研院所聯合招生培養研究生工作;另一方面,實施產教融合,推進“項目制”專業學位改革,與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共建“微電子班”,與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班”,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