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十名分別是: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其中,城市群內(nèi)人才流動成為主流,京津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廣深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
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報告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shù)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yīng)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的加權(quán)結(jié)果。
從結(jié)果看,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位居前十。2020年應(yīng)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占比20.7%、30.9%,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19.1%,應(yīng)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
具體而言,從性別來看,2020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7%,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年齡看,流動人才中超八成為18-35歲;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7%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49%,表明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48%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職總體的41%,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42%月收入超6000元,略高于求職總體的4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行業(yè)看,流動人才中50.3%分布在IT、房地產(chǎn)、制造業(yè),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48.0%。
在地區(qū)人才流動趨勢上,報告認為,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從地區(qū)看,2020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1.5%、-5.1%、-2.7%、-3.7%,東部人才持續(xù)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xù)凈流出;
從城市發(fā)展程度來看,2020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3.5%、3.4%、-1.0%、-5.8%,2019年分別為-2.7%、1.1%、1.8%、-0.3%,結(jié)合近4年數(shù)據(jù)觀察,二線人才持續(xù)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zhuǎn)為凈流入,三線平穩(wěn)、四線持續(xù)流出;
從城市群來看,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6.4%、3.8%、-0.7%、0.1%、-1.2%,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體人才凈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凈流出。
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的比重更高
報告選取了十大最具發(fā)展?jié)摿Τ鞘?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武漢、重慶、天津、杭州)作為觀察對象,并根據(jù)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進行具體分析認為,北上深廣杭寧漢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nèi)人才流動成為主流。
一線城市中,北上人才凈流入連年下降后止跌、深廣繼續(xù)呈上升趨勢。從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的趨勢變化看,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疏解產(chǎn)業(yè)而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0年分別為0.2%、1.2%。二線城市中,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渝津有所下降。從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6個重點二線城市杭寧渝漢津蓉分別為1.6%、0.9%、-0.2%、0.2%、0.0%、0.3%,杭州最高、重慶最低。
報告指出,疫情期間,人口流動范圍收窄,城市群內(nèi)人才流動取代了2019年的京滬間人才流動,成為主流,京津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廣深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
報告提到,廣州2017-2020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5%、0.5%、0.6%、0.9%,人才凈流入且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主因廣州發(fā)展速度較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
廣州常住人口增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1-2019年從4萬升至40萬。2017-2020年廣州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穩(wěn)定在4.1%左右,分別為4.3%、4.2%、3.9%、3.8%,略呈下降趨勢,人才流出占比持續(xù)下降,分別為3.8%、3.6%、3.3%、2.9%,流入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5%、0.5%、0.6%、0.9%,逐年上升。
從來源看,人才向廣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深圳、北京、佛山、東莞、上海、長沙、成都、武漢、惠州、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合計達41.0%。其中,深圳占比11.4%,珠三角城市有4個,合計占比24.6%。
從去向來看,廣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深圳、佛山、東莞、珠海、北京、上海、杭州、惠州、中山、長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計達58.2%。其中,深圳和佛山占比分別為18.7%、12.2%,珠三角城市有6個,合計占比46.2%,高于2019年的44.9%與北京14.49%的人才流向京津冀都市圈、上海34.6%的人才流向長三角都市圈和深圳32.3%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顯著更高。一方面是因為珠三角多為粵語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廣州高校數(shù)量較多,廣東省人才為求學向廣州集聚,畢業(yè)后從廣州回流至省內(nèi)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