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說。對于上海金融業而言,堅持開放、勇于創新,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征程中的關鍵詞。
引入全國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募基金和外資控股理財公司,推出國內首批利率期權產品、多個國際期貨新品種,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走在全國前列,超過900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銀行間市場并持債3.3萬億元……上述種種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自去年以來取得了新的進展,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的排名已連續2次位居第三。
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格科集團是國內領先的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DDI顯示芯片設計公司。該集團在去年計劃以境外主體格科開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但亟需在上市前解決境內員工履行股權激勵計劃的用匯問題。針對該企業員工數量和期權發放批次較多、可操作性較復雜,且并無先例可循的問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審慎評估各類跨境資金合規風險,積極設計資金跨境支付方案,為該企業圓滿解決了問題,打通了其在科創板上市前的關鍵環節,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也響應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和上海市政府在2020年2月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30條意見”)中“研究支持為外國投資者直接參與科創板發行和交易提供便利匯兌服務”的要求。
2011年,上海發布實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政策,開啟了全國QFLP試點先河。截至2020年末,已參與試點的75家機構累計投資項目431批次,投資金額折合人民幣約390億元,主要投資于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科技、環境保護等領域。作為QFLP試點企業之一,弘毅投資的被投企業資產總值約2.9萬億元,整體銷售額約8600億元,為社會提供了超過45萬個就業崗位。弘毅投資于2011年使用該試點資質和所獲投資額度成功投資石家莊鴻銳集團,后者是全球最大的PVC檢驗手套及國內最大的丁腈檢驗手套生產企業。這一投資不僅為上海QFLP試點提供了成功的路徑實踐,也為上海市乃至全國的金融創新進行了有益探索。2014年,在上海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之際,弘毅投資又通過QFLP試點成為城投控股的第二大股東。“通過上海QFLP試點,弘毅將美元換成人民幣投入了中國的A股公司——城投控股,將國外資本投資到上海公司,而且是國有控股公司,這是第一例,對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實踐意義。”弘毅投資有關人士說,“通過QFLP試點,弘毅投資走通了境內境外投資的路徑。這種試驗是寶貴的,這也為城投控股等國資背景企業走出國門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上海金融業的創新遠不止于此。去年以來,人行上海總部推動發布國內首批掛鉤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利率期權產品;低硫燃料油期貨、國際銅期貨正式掛牌交易,有利于提升我國大宗商品全球定價競爭力;債券作為期貨保證金業務在境內期貨市場全面實施;在全國首批2家保險機構接入后,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實現對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的全覆蓋。
為積極探索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創新制度體系,堅定推動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2020年,人行上海總部推動發布臨港新片區優質企業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方案;推出境內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試點;推出取消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資本金專用賬戶試點,增強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和人民幣的信心;開展自貿區高新技術企業外債便利化額度試點;允許符合條件的新片區企業開展一次性外債登記;實現融資租賃母子公司共享外債額度;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試點,實現境內外資金的高效歸集;推動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轉讓服務平臺上線。
開放融通國內國際
“我加入友邦中國的時候,我們還經常去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學習國外先進經驗,但今天,全世界的同行都會來學習中國保險業。中國保險業的市場規模雖然還比不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友邦人壽首席客戶官姜利民對記者說。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獲發個人人身保險業務營業執照的外資保險公司之一,友邦保險于2020年獲批“分改子”,即上海分公司改建為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友邦人壽。
除了外資獨資壽險公司之外,全國首家獲批設立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保險)、外資再保險法人機構(信利再保險)、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外資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基金)、合資基金投顧公司(先鋒領航投顧)均落戶上海。全國8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中的4家、31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中的28家均落戶上海。截至2020年末,上海有持牌金融機構1674家,其中外資、合資金融機構占31%。在滬外資法人銀行占全國外資法人銀行總數的一半以上。
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達17.6萬億元,占全國直接融資總額約88%。設立在上海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等金融市場開放步伐都在穩步擴大。截至2020年末,共有905家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持債3.3萬億元。同時,現券買賣交易時段的延長、特殊結算周期服務(T+N)和循環結算服務的推出,進一步便利了境外投資者投資債券市場。此外,中央結算公司與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聯合發布《使用人民幣債券充抵場外衍生品交易保證金》白皮書,助力上海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截至2020年末,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3.4萬億元,同比增長62%。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