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期出臺《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在多位專業和機構人士看來,《實施意見》含金量十足,非常具備執行性。
《實施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定價、創新中心,基本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這一地位該如何評判?文件中的24條措施含金量如何?上海證券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多維度評價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
對于總體目標的實現如何評判,又有哪些標準?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吳力波表示,碳交易、定價和創新中心建設方面,碳市場覆蓋的排放量規模、交易規模、參與主體規模、交易品種的多樣性、價格與國際國內能源價格的聯動乃至引領,碳價格對于可再生能源發展、低碳技術的引領等,都是反映市場發展成熟度和影響力的直接、重要的標志。
“在金融市場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能否圍繞碳金融形成一個有機的綠色生態產品體系,引領綠色投資和技術創新,是能否擔當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的重要標志。”吳力波說。
東方證券(13.010, -0.02, -0.15%)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可以用幾個維度指標來評價,包括市場參與者、相關金融產品豐富度、市場成交量、市場定價影響力等。
為實現上述總體目標,《實施意見》從加強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業務、健全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等七大方面提出24項舉措。這些具體舉措正是圍繞這些評價條件來進行的。
發展碳金融市場受關注
受訪人士認為,上海此次出臺的24項舉措,條條含金量高。很多措施都有具體的落地舉措,特別是針對金融業務模式創新、體系創新和制度創新很有針對性。
吳力波認為,有一些措施對盡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有直接指向作用,比如,第一部分“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的第一至第三條。
這三條分別是發展碳金融市場,支持資本市場更好服務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以及推動建立金融市場環境、社會、治理(ESG)信息披露機制。其中,針對發展碳金融市場,《實施意見》提出,支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金融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合作與聯動發展,促進以碳排放權為基礎的各類場外和場內衍生產品創新。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幾條措施,含金量也很高。”吳力波表示,全國碳市場從起步到逐步發展壯大,需要金融生態支持,這幾條舉措從衍生品市場建設方面為碳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和碳排放許可金融屬性的充分挖掘提供了基礎;資本市場對于碳金融和綠色投融資的鼓勵,則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向綠色產業和低碳產業傾斜,從產品設計、信息披露等維度解決供需不匹配、市場價值發現不充分等發展瓶頸。
邵宇認為,碳排放權是綠色金融最主要部分,只有建立一個碳金融市場,才能充分發揮市場引導的作用。上海金融基礎稟賦強,建立碳金融市場是上海建立綠色金融樞紐的先決條件。
《實施意見》提出,支持資本市場更好服務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支持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或掛牌融資,支持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產業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融資等。這條措施也受到市場廣泛關注,但大家的疑問是,如何保證政策落地?
“服務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確實是當下最需突破的重點、難點。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轉型面臨融資約束,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提高了金融服務的難度。”吳力波表示,得到金融支持,關鍵是要有完善的評估標準、風險管理的手段和對策。很多項目具有技術的不確定性,風險評估難度很大。對綠色產業進行金融支持,實際上有不少困難,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項目,由于綠色投資的項目回報周期長、初期投資大,面臨的風險因素很多,在信用擔保方面也有一些困難。
邵宇建議,可以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相關的產品與服務供給,對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企業,在規范認定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降低上市標準;也可設立相關的產業發展基金。
來源: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