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廣聚英才”政策舉措,推進人才政策系統集成,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
無論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國家,所有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際人才流動暫時減緩,但各地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爭奪從未停止。面向全球引智引才,已成為我國各地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共識,廣州也不例外。
黨代會報告提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完善“廣聚英才”政策舉措,推進人才政策系統集成,建設人才友好型城市。此外,建設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一同寫進了此次黨代會報告,這三大平臺無疑將對廣州引進國際化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不少參會代表就此建言獻策。
南沙要在人才特區的“特”字上做文章
在世界經濟格局“東升西降”、海外人才加速回流的背景下,南沙要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需要思考的是怎么體現“特”?市黨代表、南沙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家炳拋出問題。
今年2月,《廣州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方案》印發實施,明確提出到2025年,國際化人才特區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人才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重要突破。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人才特區,成為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建設的重要支撐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集聚新高地。
張家炳認為,既然是特區,首先要有一套與國際規則一致的人才政策,比如,與國際接軌的稅負環境,對特殊人才、高層次人才的補貼辦法,柔性的工作機制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機制等等。其次,要有便捷的國際人才跨境流動機制。此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國際人才服務保障,比如國際社區、醫院、學校、金融政策等等。
張家炳表示,南沙要加強與國家和省的對接,爭取國家支持以清單式批量申請授權方式在人才管理改革、人才要素流動、人才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進行改革試驗,“這一塊是系統性工程,也是基礎性工程”。
“我們要出臺更加精準有效、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目前南沙的人才政策還需就一些人才引進的痛點難點問題進行突破,接下來還有新的政策,我們要集思廣益,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多聽聽科研機構和專家的意見。”張家炳說。
知識城將打造“類海外”人才發展環境
對于黃埔區而言,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將被著力打造為海外高端人才及優質創新創業項目服務載體。
市黨代表、黃埔區委副書記陳智勇表示,知識城要貫徹落實好“國際人才自由港”這個國務院批復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賦予的定位,讓這里真正成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樂土。
在硬件上面,中新廣州知識城積極打造2平方公里的科教創新園,集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黃埔高等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埔研究院、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基地、粵港澳生態環境科學中心、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創新的研究機構,形成創新創業基地集群。匯聚王曉東、施一公、趙宇亮等21位國內外院士領銜的頂尖人才隊伍,源源不斷為黃埔區的新興產業培養人才,已培養碩博研究生超3400人。
為了提供更自由的創業就業環境,黃埔區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創建了全國首個海內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政務服務中心,創新整合“創新創業+安居安享”服務,為人才提供覆蓋人才創業到企業成長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務。
“在人才服務等軟件方面,我們還會出臺很多政策。除了現在一系列的‘上管老下管小’政策,我們還準備建立海外人才的國際社區——海歸小鎮,占地總面積達38.35公頃。積極打造‘類海外’人才發展環境,比如配備了很多國際學校等等。我們最終是要將海外創新技術、科研成果、人才資源等與我區主導產業深度鏈接,構建人才、技術、資本融合創業生態,奮力將知識城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陳智勇說。
市黨代表、黃埔區九佛街道黨工委書記褚大軍則希望,知識城圍繞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的定位,在政策創新上下功夫。比如,對在知識城工作的境內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等。
用“五樂計劃”2.0版吸引更多港澳人才
市黨代表、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市政府僑辦主任馮廣俊表示,廣州擁有大灣區內比較豐富的高校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源,所以要加強廣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搭建一個載體、一個平臺,來圍繞廣州的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來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作為統戰部門,我們這幾年主要是為港澳青年來穗發展牽頭或推動出臺了一些相應的保障政策,像‘五樂計劃’,每年還安排近一個億的資金進行支持。”馮廣俊說。
2019年5月,廣州出臺實施《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優勢作用 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行動計劃》(簡稱“五樂計劃”),涵蓋支持港澳青年來穗學習、實習、交流、就業、創業、生活等方方面面。
據馮廣俊透露,今年內地的高校招收了5000多名港澳學生,僅廣州就招收了3000多名。此外,廣州現在有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44個,其中省級的示范基地有8個,市級的有10個,共吸引了港澳300多個創業項目、600多個團隊進來。
“據初步統計,有3000多名港澳青年已經落戶廣州,產生的專利有1400多件,他們獲得的創投資金都超過了10個億。下一步,我們要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人才來廣州發展,升級‘五樂計劃’,提高保障他們的水平,還要細化一些措施,包括青創基地之間如何資源共享,導入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創業導師團隊、風投、孵化空間等等,搭建更好的、更高標準的平臺,讓港澳青年人才來穗發展更加便利、更有效益。”馮廣俊說。
培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延伸人才政策鏈條
今年11月,南沙區和黃埔區同時獲批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一個城市同時有兩個區獲批,廣州在全國是唯一的。作為中國科協搭建的專業創新創業平臺,離岸基地可以更好柔性引進海外人才,吸引和集聚全球離岸創新創業主體。
市黨代表、廣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魏明海認為,相比國內其他一線城市,廣州吸引國際人才的短板在于大型或前沿創新型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偏少,尤其是這些企業擁有的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高水平研發平臺,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
“一直以來,廣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了很多吸引國際化人才的任務,但高校吸引的人更多是做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的,真正做與產業發展相關的技術研發的還是不夠,要根據廣州主導產業和前瞻性產業發展的方向,有目的有規劃地去建產學研的平臺”,魏明海說,“而且,人才政策也應該是鏈條式的,不僅僅人才來了在廣州安家落戶,他需要能發揮他能力的事業發展的平臺,這也需要更多配套政策。”
市黨代表、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向輝明同樣認為,科技人才更看重如何發展事業,“要有產業,要有平臺,要有讓他們發揮才華的舞臺。最終來說,要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讓各種創新要素活力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