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下團組,都提到“科技自立自強”。3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再次提及“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1000多家科研院所、近3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801位兩院院士、1873名“國家杰青”入選人才……北京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北京中關村”)從“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范區,始終勇挑科技自立自強的重擔,正在成為原始創新策源地,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
1、聚焦首都高質量發展
在信息技術領域,“悟道”人工智能模型持續優化迭代;在區塊鏈領域,我國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發布;在量子物理領域,超導量子比特的壽命突破500微秒,將量子直接通信距離從2020年的10公里提升到100公里;在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科研人員改變蛋白質折疊預測、基因測序和分析……
在智力資源密集的北京中關村,以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動每天都在上演。
2021年5月初,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超導量子計算團隊負責人于海峰發布了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成果。該團隊深入探索超導量子比特性能,不斷優化材料生長和微加工制備工藝,成功把量子比特的相干時間提高到503微秒,這是目前國際公開報道的最高值。
延長量子比特的相干時間,一直是各國技術競爭的焦點。量子比特的相干時間可以通俗地理解為量子比特的壽命,決定著量子門操控的保真度、量子電路的深度等一系列量子計算機核心性能問題。該研究成果為超導量子計算走向實用化打下堅實的器件基礎。
我國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的成功發布,也是科技人才助力首都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生動例證。
2019年,信息技術專家董進辭去在跨國企業研究院的高管職務,創建了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以開源開放、共享共建的理念,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召集盡可能多的科學家,一起來研發。”董進發出的“英雄帖”得到廣泛響應,一大批科研人員“全職加盟”,包括清華大學分布式數據庫的院士專家團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密碼學院士專家團隊,還有騰訊公司區塊鏈技術團隊。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團隊在實驗室忙碌。資料圖片
在科技人才的技術支撐下,2021年1月,“長安鏈”正式發布,其交易處理能力全球領先,達到每秒10萬筆。2023年2月,區塊鏈與隱私計算算力集群Hive“蜂巢”上線,其主體位于北京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核心地帶。整個集群擁有1000臺“長安鏈”高性能專用算力服務器,每秒可處理2.4億筆智能合約交易,百億條數據隱私計算一秒即可執行。
2、“包干制”為科技人才“減負松綁”
為進一步激勵創新主體積極性,給科技人才“減負松綁”,2021年10月9日,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和北京市財政局聯合公開發布《關于在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試點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的通知》。目前,北京市已有超過80項試點項目享受到了“包干制”科研急需設備和耗材“特事特辦、隨到隨辦”采購機制。“包干制”極大節約了采購時間和采購成本,也使得科技人才從申請審批的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真正安下心來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醫師盧劍,是第一批“包干制”試點工作的受益者。按照傳統的項目管理要求,科研人員在申請項目經費時,需要將未來4年至5年的所有經費預算按照科研業務費、材料費等細目分門別類編制。前期的經費預算與后期科研過程中的經費細目不適配,成了醫學基礎研究路上的“絆腳石”。
在盧劍看來,“包干制”的靈活性和及時性充分尊重了科研規律,科技人才被賦予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在“包干制”的政策保障下,盧劍團隊不僅構建了多中心、大樣本的國人前列腺癌多組學數據庫,還在前列腺癌影像檢測新理論和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新技術方面取得較好成果。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工作。新華社發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教授張淳杰也是“包干制”的受益者之一,其團隊從事的模式識別、智能信息處理等研究,常常需要根據研究進度調整經費預算。2021年,張淳杰團隊研究所需的GPU配件突然遭遇價格大漲。按照傳統的經費使用政策,需要走完整套調整預算的流程,并經過多部門、多機構層層報批,待批示完成后,設備價格早已翻了很多倍。多虧“包干制”簡化了審批流程,張淳杰團隊在GPU價格暴漲前,用預留經費順利買到了設備,并實現了局部特征高效編碼及快速更新模型、上下文信息高效利用等諸多創新突破。
目前,北京市共有14家依托單位納入“包干制”試點單位,試點項目1015項,達到在研項目數的25%。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優化“包干制”項目管理工作,收集共性問題著重解決,并向非試點依托單位、項目負責人征集改進意見,為“包干制”政策全面推行提供支撐。
3、一流創新環境吸引一流創新人才
近年來,北京市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作為加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平臺和抓手,相繼布局和培育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國際化的新型研發機構,為勇闖科研“無人區”、填補科研空白領域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原始創新平臺。
2021年,海外工作生活了24年的馬繼延歸國后進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投入對蛋白質錯誤折疊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同年,王金勇從廣州舉家搬遷到北京,成為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雙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立志通過自主研發,把“卡脖子”的天價藥價格“打”下來。
在北京中關村科學城里,有著“中國創業第一街”之稱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及其延長線上,一大批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英才在此創立科技創業公司。
位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海創園的北京星亢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陳航創立。星亢原已經搭建完成基于“人工智能(AI)+生物物理+高通量”三位一體的下一代創新藥物研發平臺,該平臺衍生的數條創新藥研發管線也取得非常好的臨床前進展,多款藥物將進入臨床前候選化合物(PCC)階段。
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系的校長青年教授尤洋回國后創立了北京潞晨科技有限公司,繼續深耕高性能計算領域。其團隊發布的大規模并行AI訓練系統“夸父”,通過“6維并行技術”、大規模優化器、自適應任務調度、消除冗余內存、降低能量損耗等方式,以實現最大化訓練效率和最小化訓練成本。
更多的國際引才渠道正在打通。中關村國際青年創業平臺、北京市海淀區國際人才對接服務平臺等相繼完成搭建,為海外頂尖人才回國工作設置合理“適應期”,全力解決人才后顧之憂。與此同時,“留進中關村”云招聘系列活動也舉辦數場,通過“直播帶崗”,為海外留學生提供優質高新技術崗位。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北京中關村還通過一系列人才工程集聚科技人才,包括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杰青基金項目、中關村高聚工程、雛鷹計劃、朱雀計劃等。截至2022年,科技新星計劃共遴選支持青年科技骨干2979人,北京杰青項目共遴選支持1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