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南區“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際國內一流的宜業宜居幸福城區和譜寫中國夢市南新篇章為目標,計劃到2020年,市南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億元,年均增長7.5%,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5%……”為了更好地提振全區經濟發展,優化轄區發展環境,科學引導產業轉型,加速“十三五”規劃落實進程,助力青島國際城市化戰略建設,近日,市南區出臺了《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經濟提質升級若干政策措施及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政策》),《政策》包含14項細則,涉及扶持科技創新、時尚產業建設、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促進遠洋漁業發展等方面,試用期為兩年。通過《政策》紐帶,政府與企業建立直接聯系,將最大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落實企業訴求,扶持產業發展。
打造銷售市場“國際范”
“我們是全省唯一一家市內免稅店,公司計劃將其搬遷至靠市政府更近的海航萬邦,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中,預計今年底明年初完成,此次出臺的政策可謂是及時雨。”青島中服進口免稅商品有限公司經理宋鐵峰激動地說。
隨著經濟不斷繁榮和全球化發展,時尚元素正加速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演變成一種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而憑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融合效應,時尚產業已成為當今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十二五”期間,市南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超全市增長水平;2015年GDP總量達到945.2億元,單位面積產出的GDP達31.5億元/平方公里,人均GDP達2.6萬美元,兩項數據均高居全省137個縣市區首位。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寸土寸金”的市南區選擇“精準發力”,《政策》將加快時尚商業發展的布局。
近年來,市南區科學規劃利用土地,大力推進高端樓宇建設,對香港中路、山東路等多個地塊開展樓宇新建和升級工程,大力引進更多有實力的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城區開發,已陸續建成海航萬邦中心、遠雄國際廣場、青島中心、遠洋大廈二期等地標性城市綜合體項目。截至目前,市南區5A甲級寫字樓已達14座,數量占青島市70%以上。
據市南區招商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辛賢俊介紹,在時尚商貿發展方面,《政策》涉及對現代商業、傳統商業、跨境電商、地鐵經濟以及促消費活動的體系扶持。“此次出臺的《政策》是之前的升級版,相比于之前獎勵力度有所加大,覆蓋范圍更廣。”辛賢俊說。
《政策》提出,對新設或改擴建的免稅店、世界知名品牌旗艦店,其實際經營面積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給予300萬元的扶持,實際經營面積3000平方米以下的給予100萬元扶持。對引入免稅店、世界知名品牌旗艦店的特色商業街或城市購物中心等載體,每新引入一家對產權方或物業經營單位給予50萬元的扶持。
據了解,每個城市國家只允許建設一家市內免稅店。今年,上海剛開業的市內免稅店日營業額超100萬元,其促消費作用尤為明顯。市南區商務局商貿二科副科長劉洪明表示:“免稅店落戶市區對助推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國外商品以免稅的形式落到國內銷售,也是打造國際大都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免稅店共有9種模式,所謂市內免稅店是指由國務院主管部門批準,經海關總署備案,在境內向有關符合海關免稅驗放規定的旅客提供免稅物品的商店。“只要持有半年內具有出入境記錄的護照在青島便可享受免稅的國際購物。”宋鐵峰稱。
實現跨境電商“新跨越”
剛成立一年多的青島大拇指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時間享受到了《政策》的紅利。該公司以跨境電商為載體,主營化工外貿服務,為國內化工企業與國際企業搭橋合作,幫助沒有出口資質的化工企業提供出口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9日剛剛公布的“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企業名單,該公司列屬其中。根據最新出臺的《政策》,他們將享有一定的資金獎勵。“企業的發展能夠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可,會有一份榮譽感涌上心頭,會促使日后更好地發展,包括高技術人才的引進等。”青島大拇指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育麟說。
青島是一座港口城市,被國家賦予了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的雙重戰略地位。近年來,伴隨云計算、等技術的強勢來襲,跨境電商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尤其在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后,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各類資本紛紛搶占先機,以求分得市場一杯羹。
青島跨境電商的發展與杭州等城市相比起步略晚,但也擁有一些后發優勢。一方面,青島毗鄰日韓,且擁有世界第七大港,全國第二大外貿口岸,跨境經貿合作便捷;另一方面,政府的積極引導為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之前,新出臺的《政策》更是提高了獎勵幅度,具體包括:給予年度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500萬美元以上電子商務平臺,按1美元給予0.02元人民幣的標準進行獎勵,最高不超過200萬元人民幣。對首次獲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全球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稱號的企業,分別給予10萬、30萬元的獎勵;對首次獲得省級及以上“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等稱號的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
“不能只看《政策》的獎勵幅度,最重要的是發揮其紐帶作用,使企業與政府聯系到一起,通過這種模式政府深入了解企業發展,會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職能,促進產業發展,這才是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劉洪明稱。
《政策》的逐步完善,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干事創業的熱情,使得市南區產業隊伍一步步走向壯大,他們的眼神告訴我們,目標只有一個:向前前行,走向世界前列。因為他們知道,有了政府的支持,從此以后不再是孤軍奮戰,只要鉚足了勁往一處使,就算遇到風吹雨打也能迎刃而解。“就企業來說,通過《政策》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僅是一部分,關鍵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使得我們得到進步發展。”張育麟說。
“目前,公司正在推進中山路改造項目,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融合,設立公司發展史展示墻和基于的個性化定制服務。該項目屬于《政策》扶持范圍之內,政府給予的資金獎勵,會進一步助力公司在經營模式上的轉型升級。”青島孚德鞋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對于備受關注的老字號發展,這份“暖意”雖然來得有些遲,但也不可謂不是雪中送炭。市南區目前有“中華老字號”企業25家,受新興產業發展的沖擊,傳統行業面臨生存危機。為振興“老字號”發展,《政策》提出,“老字號”企業對經營場所進行改造升級,按累計投入金額的50%給予扶持,每家企業最高不超過50萬元。鼓勵“老字號”產品展示窗口、展示館和珍品館建設,根據實際展覽或經營面積,按每平方米最高1000元給予扶持,每家企業最高不超過20萬元。
隨著青島地鐵建設的加快推進,發展地鐵經濟已成為全市的工作重點。尤其是途經市南區的地鐵2號線、3號線將分別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全線貫通,對此,《政策》提出,對地鐵沿線大型商場、超市、大型專業店、寫字樓等與地鐵進行地下聯通建設,按照接口數量給予一次性扶持,每個接口扶持50萬元,每家企業扶持累計不超過200萬元。
“建設接口不僅可以增加人流,促進商場的消費,同時還會起到應急出口的作用,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會緩解地鐵出站口的地面壓力,降低人員安全的風險。”劉洪明說。經過前期調研,目前共有6家企業表示合作意向。
(下轉A12版) “公司計劃今明兩年購買三艘二手漁船,目前手續正在辦理中,其中一艘為亞洲最大9814噸級的,預計年底到位。按照《政策》,我們將享有該項最大補貼額度,進一步緩解資金難的問題。”青島遠洋捕撈有限公司海務經理于永軍說。其余兩艘漁船分別為6232噸和6144噸,明年全部到位后,將正式服役于公司南極和納米比亞項目。
青島,依港興城。作為口岸城市,發展航運業對推動城市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青島港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其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便于國內外企業之間經貿合作。這使得我市發展航運服務業和遠洋漁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十二五”期間,青島市圍繞“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的戰略舉措,以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循環漁業、低碳漁業,著力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逐步建立起了以水產養殖業、漁業增殖業、水產種苗業、水產加工業和海洋捕撈業“五大產業”為主體的現代漁業體系,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成效顯著。全市漁業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目前市南區共有遠洋捕撈企業13家,遠洋作業漁船53艘,約占青島市的40%,其中,青島遠洋捕撈有限公司擁有目前全國最大的拖網加工漁船,公司遠洋捕撈漁船總噸達到了36349噸,2015年度遠洋捕撈量約17萬噸。
“一直以來,資金周轉困難是困擾遠洋漁業發展的最大難題。對此,市南區發改局經過前期充分調研,結合區市‘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企業的訴求為出發點,制定了關于扶持遠洋漁業發展的新《政策》。”市南區發改局副局長馮曉松說。
“精準普惠”政策的制定,企業格外欣喜。這一次出臺的《政策》對遠洋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更大,其中包括,對遠洋漁業企業新建遠洋漁船或購置二手遠洋漁船,總噸位不超過2000總噸的,每千噸補貼10萬元,總噸位超過2000總噸的,每千噸補貼20萬元,單家企業每年度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除了扶持遠洋漁業發展外,市南區不惜花費重金,吸引相關配套產業入駐。對于國內外知名遠洋漁業企業在市南區設立的銷售公司,為遠洋漁業企業服務的船員管理、人事代理、專業培訓、人才輸出等服務性機構,購置辦公用房的,按照100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最高200萬元的扶持,扶持分三年撥付,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分別撥付30%、30%、40%。租賃辦公用房的,三年內每年按年租金的20%給予扶持,年扶持金額不超過100萬元。
馮曉松認為,人才問題同樣也是制約海洋漁業發展的難題。《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可緩解海洋漁業的資金壓力,幫助企業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利用相關補貼政策,吸引配套企業入駐,有助于為相關產業輸送人才。同時,此舉還能間接促使經濟發展。馮曉松給記者舉了個例子,船員薪資水平普遍較高,引進船員管理公司等企業落戶市南區,他們的“衣食住行”必然會落到所在區內,這樣就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消費。
大力發展航運服務業是促進港口城市發展的“命脈”。只有擁有更好、更全方位的航運配套服務機構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資入駐,促成更深入的國際經貿合作,同時這也是響應基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青島加快推進國際城市化建設的關鍵一環。
出于對這方面的考慮,市南區出臺了10余條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對當年新引進、投資建設物流交易中心、物流集成服務、物流綜合咨詢、物流技術研發等第四方物流綜合服務平臺的航運服務企業,按其注冊年度起三年內形成的區級貢獻,分別給予80%、60%、40%的開辦經費獎勵,三年累計獎勵資金總額不超過100萬元。對重點航運服務企業對外拓展物流網絡,在青島市以外設立分支機構,且運營期一年以上在該區匯總納稅的,按新設分支機構區級貢獻的50%給予一次性獎勵,獎勵金額不超過100萬元。
一次性出臺這么多有關發展航運服務業的政策,不僅是近些年的首次,同時也彰顯市南區的信心和決心。相信,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之下,經過前期的產業布局,再幼小的嫩芽總有一天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這是市南區的期待,也是青島市乃至全國的期待。正如企業家們所說,政府已經拿出實際行動來支持我們,我們還有什么借口不跟緊步伐,加快發展呢?
科技創新引領“新高度”
“這次出臺的政策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覆蓋面廣、扶持力度大,從事科技創新的機構基本上都能享受到惠利。”青島五四創客城負責人安波說。
重點發展“海洋U+”等眾創空間10家,集聚和服務創客6000名;鼓勵“互聯網+”創業群體、大學生創業群體發展;依托區內院所、學校、咖啡網吧書店等,建設“多維”創客空間體系……近年來,市南區不斷激發創新驅動新活力,讓創新引領經濟發展,圍繞“一帶兩街三園多維空間布局”總體思路,建設形成具有市南特色的集聚化、高端化、專業化的創業載體。
如今,市南區作為引領青島經濟發展的核心區,長久以來的城區開發,使得土地資源趨于飽和,無法滿足一些需要大規模建設的企業入駐。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經濟增速放緩。為此,市南區提出由“平面經濟”轉向“立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既然不能擴增,那就采取‘精準’扶持,用最少的土地,培養出更多的成功創客。”面對創新創業的載體建設問題,市南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
對于促進創新創業的載體建設政策是市南區首次提出,具體分為房租補貼、創客補貼、成果獎勵三個部分。正如市南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所說,“創新成果不在于量,而在于質”。據了解,每一條有關科技創新政策,都是根據前期的社會調研,建立在解決行業發展痛點,為創業者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的基礎之上制定的。其中,經區科技部門認定的孵化器,根據年度內新增在孵企業的數量,按照5000元/家的標準給予孵化器補貼,每個孵化器年度補貼總額不超過20萬元;對創業類眾創空間,經區人社局認定與評審,每年吸納5名以上創業者成功注冊工商營業執照,并正常經營滿3個月,給予5萬元補貼;每增加1名創業者成功創業,補貼金額增加1萬元,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10萬元……
據統計,近年來,市南區共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541項,建成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95個,經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0件,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后,離不開市南區對科技創新發展的特殊“把脈”。“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尤為重要。《政策》獎勵只是一小方面,其真正核心在于與相關機構建立聯系機制,以引導的模式鼓勵他們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助推當地更多的科研成果形成產業化。”市南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稱。
為此,《政策》提出,對涉及在區級以上科技部門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路演等活動中獲得名次的在孵企業和創客團隊,根據獲獎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給予所在孵化器、科技類眾創空間每年不超過10萬元獎勵。孵化器、科技類眾創空間內的在孵企業、初創企業形成持續的技術研發機制,擁有知識產權的,按照每件200元的標準獎勵企業所在孵化器、眾創空間。
安波表示:“科技研究的成果獎勵對于孵化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會調動更多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步擴大科技轉化的數量。”如此大的扶持力度,仿佛再次點燃起創客們的創業激情,未來取得的成效,時間可為證。然而作為政府,他們沒有歇息時間,為了能夠給創業者搭建更為舒適的發展平臺,創造更多的科技財富,順利讓創新項目落地開花,已開始謀劃未來的工作重點。
科學技術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市南區將努力探索發展科技總部和院所經濟,發揮科技工作在經濟社會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青島提出,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的背景之下,市南區鉚足了勁正發力于此,究竟會帶來哪些成效,又會碰撞出哪些促進經濟的火花呢?那一天,市南區在等,我們也在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高瞻遠矚,腳踏實地,秉承著這樣的信念,市南區正蹄疾步穩邁向經濟新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