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部門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下階段,作為政府人才工作的綜合管理部門,將怎樣發揮職能,激活第一資源,為全面推進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總戰略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就此,本報記者日前專題采訪了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馬業文。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人才工作成效顯著。您能介紹一下人社部門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馬業文:近年來,全市人社部門不斷創新人才培養、引進、評價、使用機制,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可喜成績。5年來,全市共引進各類高層次、緊缺性人才983名,其中博士學位人才170名。截至目前,全市入選國家“萬人計劃”1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0名,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36人、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626人,有突出貢獻專家71人、市優秀專家60人、市拔尖人才72人、市優秀專業技術人員146人。成功創建了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博士后流動站研發中心。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4.5萬人。累計開展職業培訓32萬人次,高技能人才達到5.4萬人,技師、高級技師達到2000人。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顯著增強。
記者:對人才來說,重要的不只是薪酬,他們最看重的往往是發展平臺,做他們想做的事,能做成事。如何搭建好人才發展的平臺,您認為人社部門可以從幾個方面著力?
馬業文: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人社部門大有可為、必有作為。一是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支持產業園區、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行業組織和高校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等創業孵化平臺,對運營情況良好、孵化成效突出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大力推動常德智慧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孵化能力,將其打造成為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平臺。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支持我市各類企業、高校院所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并給予財政獎勵。在常德經開區等園區設立留學人員創業區,對帶高新技術成果、項目來常實施或從事高新技術項目研究開發的給予一定的創業資助資金。通過加強載體平臺建設,吸引各類人才來常創新創業、實現價值、成就自我。
記者:技能型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力量。隨著我市產業強市的快速推進,必將對技能型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此,人社部門將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
馬業文:為了積極對接開放強市、產業立市總戰略,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技能精湛、素質優秀的“常德工匠”隊伍,今年6月,我們以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名義出臺了《常德市“常德工匠”的實施意見》,對未來幾年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了詳細的規劃。2017年至2020年,我們將重點實施好高技能人才“百千萬計劃”,即培養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企業首席技師、市級技術能手為主體的領軍層次高端技能人才100人以上;培養和引進緊缺工種技師、高級技師等“金藍領”人才1000人以上;培養高級工以上基礎層級高技能人才10000人以上,建設一支總量規模、技能結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能人才隊伍。為大力弘揚執著專注、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每年還將組織一次“常德工匠”評選認定工作,對杰出代表授予“常德杰出工匠”稱號,一次性給予1至2萬元不等的現金獎勵,并大張旗鼓對其進行宣傳,在全社會營造“熱愛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工作氛圍。
記者:常德作為一個內陸城市,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區域位置、經濟發展、工資待遇、創業環境等“硬實力”的先天不足,在人才引進過程中肯定處于劣勢。如何增強常德對人才的吸引力,引進更多更高層次的人才來常德創新創業,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措施?
馬業文: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人才發展環境的優劣已經成為當今人才競爭的關鍵要素。常德要想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形成人才政策“洼地”,就要舍得拿出政策、拿出資金、拿出服務,不斷創新引才用才留才的體制機制,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一是要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把知識、能力、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二是要完善人才投入機制。市縣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人才隊伍建設,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狀況逐年提高。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于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表彰獎勵等工作,實行專款專用。三是要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在身份編制、配偶就業、子女教育、安居住房、醫療保障方面給予他們政策傾斜,消除人才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在常德干事創業。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