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畢業8年、也在武漢工作8年的張寧可以落戶武漢了。僅僅3個月前,他還被擋住落戶政策之外;但隨著新政落地,難題迎刃而解。
從昨天(10月16日)開始,武漢市公安局根據《武漢市招才局、市公安局關于進一步放寬留漢大學畢業生落戶試行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全面受理留漢大學畢業生落戶,最大的變化就是進一步放寬大學生落戶條件。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第一次遇到張寧是在今年7月20日。當時,武漢已經因其頻頻出臺的人才招攬政策引起全國關注。在武漢市公安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政務中心,記者遇到張寧和他的妻子,正在戶籍窗口咨詢落戶的相關要求。
根據武漢當時的落戶政策,畢業3年內的普通高校大學生,憑畢業證、創業就業證明就可申請登記為武漢市常住戶口。但是,張寧不符合這個落戶條件,因為他已經畢業8年了。而現在,新政出臺,3個月前的限制再次成為“過去時”。
為招攬人才 新政頻出
根據昨天(10月16日)實施的落戶新政,博士、碩士畢業生不受年齡限制,普通高校本科學歷由年齡不滿35周歲放寬至不滿40周歲;普通高校專科學歷、非普通高校本科學歷由年齡不滿30周歲,放寬至年齡不滿40周歲。其次,取消擇業期限制條件。不再按畢業3年內和超過3年、普通高校和非普通高校設置不同的限制條件。再者是取消就業創業限制條件。落戶與就業創業政策“全脫鉤”,就業的取消勞動合同和社保證明,創業的取消營業執照和半年以上繳稅證明等材料。
不僅如此,就在本月12日,武漢還發布了留漢大學畢業生落戶、住房、收入新政,憑畢業證就可落戶、購房租房“打八折”。看看新聞knews記者了解到,這其實是武漢人才保障房福利的延續。武漢計劃未來五年建設和籌集25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其中,大學畢業生安居房85萬平方米,以6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這次的政策,是讓大學畢業生以低于市場價20%買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場價20%租到租賃房,合租可低于市場價的30%。
12日發布的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武漢在全國率先出臺大學畢業生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大學專科生4萬元、大學本科生5萬元、碩士研究生6萬元、博士研究生8萬元。用人單位可根據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給予合理的薪酬。
事實上,武漢從今年年中開始,在招攬人才上就頻繁出招,于今年2月提出“未來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緊隨其后又成立招才局,雷軍、陳東升等六位知名企業家出任首批“招才顧問”。
5月22日,武漢出臺今年的第一次戶籍新政,明確降低大學畢業生的落戶門檻:凡留在武漢創業就業的大學生,畢業三年內無須買房即可申請落戶,博士、碩士人員可直接落戶。此外,招才局還拿出3765套大學生人才公寓,提供給畢業三年內留漢創業就業的無房大學生,租賃價格不高于同一地區市場價格的70%。
隨之西安、長沙、濟南、南京、杭州、鄭州、青島、廈門等新一線、二線城市紛紛加碼人才政策,開始了“搶人大戰”。
為什么是武漢?
之所以屢屢“祭出重器”,與武漢多年來“雖楚有才,晉實用之”的痛點密切相關。據武漢市統計局數據,在武漢的一千多萬常住人口中,有130萬都是在校學生,這一數字位居世界首位。武漢有各類高校89所、科研機構96所,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每一年,武漢市有近三十萬大學畢業生,但畢業生留在武漢的比例一直不高。2013年,留在武漢的大學生為10.4萬人,2016年不足15萬人。近年來留在武漢的大學生雖然在逐年增多,但武漢仍未擺脫人才輸出地的“魔咒”。
表面上看,為了留住人才,武漢今年在“留住百萬大學生”大政策下頻頻出臺新政,其背后實質是武漢經濟發展轉型內驅動力使然。
武漢近些年經濟崛起,位列“新一線”城市之列,其經濟從傳統的工業向第三產業等高端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激增。
“武漢有空間實施寬松的戶籍政策來吸引大學生。”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成德寧在2014年參加過武漢市關于人才發展戰略的調研,并向武漢市委調研室提交過一份人才戰略調研報告,指出武漢需要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評價武漢今年的人才政策時,成德寧認為,相較于一線城市,武漢的城市面積相對充裕,人口密度相對較低,擴容潛力較大。且已經在武漢就業的大學生本身就常住武漢,放寬落戶并不會使得人口激增。“這是武漢出臺寬松戶籍政策的背景,與國家的戶籍政策方向是一致的。”成德寧指出。
同時成德寧還在人才戰略調研報告中,把對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引進放在重要位置。“武漢畢竟有很大一部分制造業,需要此類人才。”
不過對于武漢頻頻出臺的人才引進政策,除了落戶政策簡單易行之外,也有人提出疑問,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到底能指導多少企業單位遵守?購房租房“打八折”如何保證房屋的供給量?
人才新政的背后,是各城市之間競爭的日趨激烈。近幾年,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等城市GDP相差不遠,你追我趕,掀起了“新一線”城市“競爭浪潮”。
“新一線”城市是相對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衍生出的新概念,由媒體2013年首次提出,按照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5個維度進行評選。
國家也在有意識地鼓勵這些城市崛起,希望在全國建設更多像京滬這樣的可以承擔全國性服務功能的大城市。近兩年來,國家給很多內陸省會城市大開政策之門,包括國家新區、自貿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中心城市等政策蛋糕。
這些政策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而言,既是一種品牌,也是一次城市營銷的極大成功。它們不是普惠式的,實際上就造成了城市間的政策競爭,而人才發展又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內在要求。
在這種城市之間的激烈競爭中,人才的價值被推至突出位置。“人才大戰”的本質,是完成人才的合理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