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大開幕以來,創新驅動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夯實戰略支撐
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開通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團隊正在優化輸運量,近期在實現更長的節點距離研發上有望取得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許武代表分享量子通信前沿動態。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合并產生的引力波,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等多臺設備參與觀測;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美國波士頓市橙線地鐵首批列車下線;中國科學院團隊選育出植株2米多的超高產優質新種質“巨型稻”……
連日來,中國科技成果“井噴”的消息,讓科技領域的代表們倍感振奮。大家認為,中國科技創新對產業、經濟的引領和支撐越來越有力,尤其在航天、通信、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第一動力一發而不可收,未來必將愈加奔涌而出。
“中國LED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從產業方面講,中國現在是LED最大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南昌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江風益代表說。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代表介紹,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算“天河三號”的預研工作正在順利推進,2020年左右有望部署完成整機系統。
孟祥飛說,他和團隊正致力于開發更多好用實用的APP,讓超算在更多領域有用武之地。
“十八大以來,中國國防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一大批信息化程度高、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裝備列裝部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開啟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征程。作為軍工人,我尤其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二所副總工程師王廣金代表說。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世界發展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里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里,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里。
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這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代表說。報告擘畫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創新引領者,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主要領域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企業有資金、有項目,科研機構有豐富的科研資源,產學研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創新合力。”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代表說。
“經濟科技兩張皮、科技成果束之高閣的局面正逐漸被打破。我們用所有權來激勵發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試點一年多來,百余項職務發明專利完成分割確權,成立多家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取得初步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翟婉明代表說。
在一線奔波近30年的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游艾青代表說,“我們搞農業科研的,必須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科技支撐。讓中國人端穩自己的飯碗,而且吃得更香。”
培育戰略科技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強、科技強,才能帶動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
報告明確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代表們紛紛表示,必須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為科研人員創造安心鉆研、潛心創新的良好條件,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把廣大科研人員凝聚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
“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改革驅動創新。”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代表表示,下一步將圍繞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研人員創造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