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銀行‘換湯不換藥’式的服務創新,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渴求,經濟實體‘等米下鍋’的窘境仍然存在。”
據中國財政部消息,今年前9個月,全國財政運行情況總體良好。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為財政增收形成有力支撐,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度加快,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1至9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4129億元,同比增長9.7%。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由于全國實體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不斷呈現,為財政增收打下了基礎。正是國家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十分注重實體經濟的發展,才有了今天可喜的變化。
回頭來看,隨著對2008年以來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反思的不斷深化,實體經濟的地位在全球范圍內再次受到空前的重視。在危機的發源地美國,2012年伊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鄭重提出加強美國制造業的發展,保持美國經濟的持續強勁發展。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表示,歐洲要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
實際上,國際金融危機之所以爆發,根源在于歐美發達國家銀行業在支持經濟發展中“脫實向虛”,導致銀行之間互相套利愈演愈烈,違背了實體經濟支撐金融命脈的物質本源。而我國經濟正是由于始終堅持了以發展實體經濟為主體的宏觀決策,才避免了遭受金融危機的侵害。
在今年7月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科學指明了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務: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作為金融主體的銀行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和水平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既是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必然選擇,又是回歸本源、聚焦主業、完成服務實體經濟任務的應有之義。
毋庸置疑,為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銀行業無論是在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還是信貸體制創新等方面,似乎都體現了服務的本質,實體經濟獲得銀行貼心服務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但是,現實中不少銀行“換湯不換藥”式的服務創新,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渴求,經濟實體“等米下鍋”的窘境仍然存在,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質量的貼心服務仍待破題。
其一,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服務內涵創新,為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固本。銀行業要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就應當在服務內涵上務實創新,既要創新提供操作流程簡捷、服務效率高、體現保本微利原則的融資產品、結算產品,又要創新建立符合國家政策、服務門檻零距離直通實體經濟的免費服務平臺,還要創新推出和實施全方位的服務考評公開評價模式,同時結合第三方評價機構給予監督落實。
其二,要以抓鐵有痕的決心推進監督監管創新,為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強身。一方面,銀行業內部要勇于和敢于自揭“傷疤”,創新建立上管一級、直管一級的專門服務監督部門。對下級行是否在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上做實做細進行全流程監督,避免服務走過場;另一方面,以新成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為總監管核心,全面統籌、自上而下創新建立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是否按照國家制定的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標準實施專門監督監管,真正打造銀行服務經濟實體的良好環境。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