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帶著“機器人”回歸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陳智勇,這一回“走歸”,又給家鄉帶來一份大禮。
在此次世界溫州人大會上,由他領銜的“溫州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即將成立。他要為溫州制造把脈,打造先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基地,推動急需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機器換人”,進一步為溫州提升競爭力。
就像家里已經做好飯 等待游子歸來
記者:陳教授您好。這一次世界溫州人商會回到家鄉,又正逢中秋佳節,用請柬上的話說就是“走歸眙眙”。對于家鄉,在您的眼里有哪些變化讓您印象最為深刻?
陳智勇:之前每次回溫州工作行程都很滿,沒仔細地去感受家鄉的變化。而這次回來的感受就很不一樣,從收到精美的邀請函開始,就滿含了“走歸”的心情,像家里已經做好飯在等待游子的歸來。我在世界各地參加過非常多的學術會議,從小規模的幾十人到大規模的上千人,但是這次世界溫州人大會“家”的感覺是最特別的;而且主辦單位和對接單位前期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巨細靡遺,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記者:不僅是參會,這次您還被提名為2016世界溫州人影響力人物,當知道這個消息時,是怎樣的感受?
陳智勇:獲得2016世界溫州人影響力人物提名,讓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同時也非常感恩,因為和獲獎的科技界前輩相比,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還遠遠不足,這也使得我戰戰兢兢,更督促我今后更努力踏實地工作。
今年已申報
兩項省重大專項項目
記者:2013年,您作為最年輕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響應市委市政府“兩大回歸”的號召,您帶著“機器人”回歸。三年過去,有多少企業和您進行了合作?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陳智勇:過去三年,我擔任華中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合作重大項目和973計劃(即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資助下,負責研究攻克了航空葉輪、核主泵葉輪的智能制造中的一些基礎核心技術問題。而華中科技大學與溫州市政府于2004年共同組建的溫州市第一個引進型、實體性的產學研平臺——溫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過去幾年,這個研究院也將工作重心放在“智能制造”領域,并由我擔任先進控制與自動化中心主任,負責相關方面的工作。溫州市政府對研究院的工作給予非常高的重視和支持。在溫州高教園區內建設了溫州研究院茶山新院區,于2015年底投入使用,占地53畝。研究院還和溫州的大量企業進行了大面積的接觸、合作,今年更是申報了兩項浙江省重大專項項目。
記者:這些年來,溫州一直在強調從“制造”到“智造”,在您看來,溫州這些年在“智造”領域,取得了哪些進步?還有哪些地方值得努力?
陳智勇:所謂的“智造”,即“智能制造”。它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智造”的核心概念包括研制工業機器人等現代裝備,再通過運用這些現代裝備來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并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加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提高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智能制造是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工信部也發布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基于溫州現有的產業基礎及技術水平,市政府也制定了關于智能制造發展兩步走的“十三五” “十四五”規劃方案,這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好的政策引領。但現在的工作都才剛剛起步,更多的挑戰還在后面,其中就包括如何引進更多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