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際鑾院士專題報告會暨焊接機器人產需對接會”日前在合肥舉行。90歲高齡的潘際鑾是焊接機器人領域專家,講起焊接自動化技術、行業前景、應用場景、技術攻關時不疾不徐,言簡意賅。他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最令人感慨的不是行業技術進步,而是行業人才越來越受歡迎。早些年,該行業博士生有價無市,近幾年卻被一搶而空。潘際鑾開玩笑地說,連他這位90歲的老人都成了“香餑餑”。
作為產業化、國際化主戰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合肥經開區”)已先行一步,深度布局這一產業,試圖把握風口,成為產業變革巨擘和制造業升級獲益者。
不過,制造業升級終究是一場漫長的耐力競賽,除了技術布局,產業布局和戰略視野同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合肥經開區要想占領產業先機,如何發展尤為重要。
持續聚焦制造業質量提升
成立于1993的合肥經開區,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設有合肥出口加工區和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十二五”期間,全區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三項經濟指標躋身國家級開發區十強,綜合發展水平在全國219家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13位。2016年,合肥出口加工區位列全國第6位。
快速形成產業聚集使得合肥經開區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脫穎而出。其形成產業聚集的方式大致有兩種:在開發區成立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主要是以產業鏈模式。即通過大型龍頭企業的引入,構筑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上下游緊密合作的產業鏈體系,從而形成產業聚集和經濟資源規模化。比如,聯合利華和合力叉車等企業入駐,奠定合肥經開區快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產業根基,也讓合肥成為承接國際和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第二種模式是產業集群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通過多個相關性較強的產業互為依托,通過隸屬于不同產業類別的龍頭企業或科研院所引入,構筑更為全面的現代化產業集群。比如汽車產業,屬于傳統產業,全國各地幾乎都有,但區別較大。6月29日,安徽江淮汽車與德國大眾汽車共同投資的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式開工,依托江淮汽車,合肥經開區引入大眾和蔚來汽車,讓傳統汽車產業煥發新活力,讓新能源汽車集聚新動能。
與其他地方產業集群發展路徑不同,合肥經開區的產業集群不僅僅是單個產業鏈的企業聚集,而是多個相關產業聚集,主要是為了在人才、資金、研發平臺等多個維度形成協同效應和相互配合。比如,公共安全產業,該產業就是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發展起來的,重點發展民用雷達、交通安全裝備、礦山安全監控系統、智能交通系統、電力安全控制系統、城市安全監控及應急系統、城市水環境監測系統等。目前,各個相關企業個頭雖小,但“獨角獸”特殊明顯。再比如,集成電路產業,通富微電子建設的先進封裝測試產業化基地,其自主研發的先進封測技術在國內尚屬首家,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正在建設中的長鑫高端通用存儲器晶圓制造項目,擬建成業界先進工藝制成的12英寸存儲器晶圓研發項目,投產后,將有效地填補國內高端DRAM制造業的空白。據此,合肥經開區也將跨入世界級存儲器制造基地行列。
“合肥經開區作為中國中部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地,目前,集聚了智能家電、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全區工業總產值約占合肥市三分之一,工業總量位列全國第八,綜合發展水平躋身國家級開發區前十。可以說,這里的產業基礎比較牢固,制造業具有比較先進的實力。”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