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武漢舉行第八場“資智回漢”,
武漢紡織大學簽下515億大單。
兩天后,11月23日,
鄭州發布“智匯鄭州”人才新政:
兩個中部巨頭,為了人才拼了!
兩城因鐵路結緣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也是國內科教名城。
鄭州,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目前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綜合交通樞紐。
1889年12月,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廷請求修建從盧溝橋至漢口的鐵路。獲準后,盧漢鐵路(后更名“京漢鐵路”)于1897年4月動工建設。出于防范水患及地質原因考慮,張之洞設計路線時繞過了當時河南省會開封,改從鄭縣(后更名鄭州)經過。
1906年4月,貫穿鄭縣的京漢鐵路通車,提升了武漢在全國的交通地位,也成就了鄭縣二十世紀的振興。
從鄭縣發展而來的鄭州,經濟底子并不如洋務運動時就聞名全國的武漢。但隨著后來雙方經濟發展水平的拉近,外界也開始對這兩個中部城市進行比較。
經濟水平:鄭州不敵武漢
近兩年,武漢經濟飛速發展,鄭州經濟增速也很快,但GDP總量與武漢仍有不小差距。
看看去年的數據:
從GDP看,武漢>鄭州,穩居中部第一,鄭州與武漢差了一個南昌。
從GDP增速看,鄭州超過8%,武漢7.8%的增速也不算慢。
從人均GDP看,武漢>鄭州,而且差距近3萬元。
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看,武漢>鄭州。武漢近4萬元,超過鄭州6000多元。
今年上半年,武漢GDP為6019億,鄭州為4040億。
整體經濟實力看,武漢明顯強于鄭州。
人才爭奪:雙方“大招”頻頻
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經濟發展需要人才。
先看下面這幅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在人口的吸引力上,武漢和鄭州旗鼓相當,均為15萬人左右的新增人口。
不過,要留住人才,就得先有吸引人才的資本。在高等教育上,武漢喊出“留住百萬大學生”的口號,有這個底氣。
2016年的中部7市211/985大學數量對比中,武漢有7所,鄭州卻只有鄭州大學1所211,在人才的吸引力上要遜色不少。
今年以來,武漢推出了一批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政策力度相當之大。
落戶方面,留漢大學畢業生年齡不滿40周歲的,可憑畢業證申請登記為武漢市常住戶口,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
薪酬方面,武漢在全國率先發布大學畢業生在漢工作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其中大專生、本科生、碩士、博士最低年薪分別為4萬元、5萬元、6萬元、8萬元。
住房方面,未來五年,武漢將建設和籌集250萬平方米以上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讓大學畢業生以低于市場價20%買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場價20%租到租賃房(如屬于合租的可低于市場價30%)等等。
此外,今年4月,武漢成立招才局,截至目前,武漢已聘任“招才顧問”26人、“招才大使”10人、“招商大使”39人。其中不乏雷軍、陳東升、閻志等一波大咖。
從5月起,武漢還舉辦了八場校友“資智回漢”活動,截至目前,武漢校友招商專場簽約總額已超過1.1萬億元。
相比武漢,鄭州對人才招攬也不甘示弱。
今年7月,鄭州發布重磅落戶新政:“社保滿兩年直系親屬可落戶中心城區”、“租房人員可落戶社區公共戶口”、“全面放開縣 (市)、上街區落戶限制”。
11月23日,鄭州公布的人才新政,可謂“史上最強”。
比如,專科以上畢業生、職業(技工)院校畢業生,憑畢業證來鄭即可申請辦理落戶手續。可以說,幾乎所有上過學的都可以來鄭州落戶了。
在鄭工作并擁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副高級職稱(高級技師)以上的非鄭戶籍人才,在鄭購買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個稅證明。
2017年1月1日及以后畢業的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技工院校全日制預備技師,畢業三年內可以申請分別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生活補貼。2017年1月1日及以后畢業的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本科生,可同時申請分別為10萬元、5萬元、2萬元的購房補貼。
此外還有對人才的重金獎勵等等。
同時,施一公、許家印、閻連科等8人被聘為 " 鄭州人才特使 " 。
未來,雙方人才爭奪戰會越發激烈。
雙方還需繼續發力
不論如何比較,武漢與鄭州都是各自區域內的重要城市,也是中部的兄弟之城。
2015年,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要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構建多中心協調發展格局”,強化武漢、長沙、南昌三個中心城市地位。
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中原城市群范圍雖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東五省30座地級市,但主體在河南,鄭州更是唯一的省會城市,毫無疑問將起到領頭羊作用。
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其中提出:
推進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和支撐中部地區崛起,有利于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積極服務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于構筑內陸開放平臺,縱深拓展國家開放總體格局等。
所以,雙方未來需要做的,是克服短板,繼續發力。
當然,武漢與鄭州的良性競爭,有其積極意義,兩個城市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會讓各自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