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制造”的明天會怎樣?可能還得從更宏觀、更深遠的維度來破題。當務之急,是要注重量的積累,力爭從量變到質變。
近日,蘇州制造業內有兩條新聞頗為令人關注:一條是“蘇州造”有軌電車首次開出蘇州,亮相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街頭;另一條是西安首臺“地產”盾構機由蘇企“智造”。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習以為常,因為諸如此類的新聞并不少見。而且,比這些更牛氣的也有很多。譬如,從神舟系列到天宮二號的航天工具上,出現“蘇州制造”的身影就有很多次,振動、凈化、半導體、顯示器等等檢測裝備或者零配件,都是“蘇州制造”提供的。
不過,作為一種觀察和思考的角度,對于“‘蘇州制造’的明天會怎樣”這樣的話題,可能還得從更宏觀、更深遠的維度來破題。“四大名旦”是“蘇州制造”昨天的經典代表。今天的“蘇州制造”,規上工業產值連續四年躋身國內城市的“3萬億俱樂部”,筑牢了蘇州發展的根基。但是,規模大、數量大、基數大還不足以推論出“蘇州制造”的明天必定強。
當前,蘇州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新舊動能更迭的敏感期,傳統制造業面臨著“突圍”
的重重壓力。從“蘇州制造”向“蘇州智造”“蘇州創造”轉變,是一個根本性的大方向。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邏輯上,“蘇州智造”與“蘇州創造”是同一個方向的兩種要求。“蘇州智造”,是順應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側重的是智能化、柔性化生產,強調的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而“蘇州創造”更加注重的是技術的創新程度、產品的先進性。只有兩者合一才是受世界歡迎的、全新的“蘇州制造”。
理清了頭緒和脈絡,再來看那兩條新聞,就會發現其價值不一般了:它們是具有代表性的、方向性的。
前者的背后是一個千億級的完整產業鏈條,為其背書的是蘇州的產業雄心:全市制造業新興產業產值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蘇州“五化”同步發展推動制造強市建設,以及到2020年形成10個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示范區。
后者,則是智能制造在蘇州落地開花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促進“蘇州制造”向“蘇州智造”轉型升級,已成為全市各地的著力點,并且贏得不少發展先機。2016年和2017年全市獲得國家級智能制造專項、工業強基專項和綠色制造專項共19項,累計獲得資金支持近4億元;今年我市有41家企業申請進入國家智能制造重點項目庫,申請項目投資總額達到105.3億元。目前,全市累計建成98個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列全省第一。
“蘇州制造”的明天會怎樣?答案就在今天向“蘇州智造”“蘇州創造”轉型努力之中。當務之急,是要注重量的積累,力爭從量變到質變。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