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主辦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2017年度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全國20所參與“拔尖計劃”高校的專家、教授等130余人,討論如何聚集社會資源用于人才培養,以及專業調整等問題。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教育部為回應“錢學森之問”,培育21世紀杰出科學家而出臺的一項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由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于2009年啟動實施,首批入圍該計劃的全國高校共有11所,西安交通大學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目前“拔尖計劃”共培養出4500名畢業生,支持本科生總數累計達8700名。前四屆畢業生中,96%的學生繼續攻讀研究生,其中有65%的學生進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國際知名大學深造,10%的學生進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頂尖級大學深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巡視員宋毅表示,教育是開放的,高校要主動“打破校園圍墻”,擴展和匯聚社會資源,完善科教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育人機制,為拔尖人才培養提供經費、資源支持和條件保障。同時,也要加強國際合作協同育人,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與世界高水平大學開展學生交換、學分互認、聯合培養、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
研討會現場,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清華大學教授鄭泉水,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物理系教授、西安交大物理試驗班外聘教師Yuri Rostovtsev分別做了主題報告。由拔尖高校的6所參會單位代表分別就各校的“拔尖計劃”課題成果和培養特色進行展示。
此外,大會還對“拔尖計劃”2.0版方案的制定進行討論,就未來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參與計劃學校的范圍或者專業是否需要調整等問題開展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