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徽省排名最高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48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10位、全國創新創業(雙創)百強區第11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第65位……
日前,2017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公布,合肥市包河區“成績”驚艷四座。從合肥市郊區到安徽“第一城區”,再到蟬聯四個全國“百強城區”,包河的每一次華麗轉身,無不凝結著每一個包河人的努力汗水。
五大平臺 牽起區域發展牛鼻子
從合肥的郊區發展成為環巢湖旅游的一顆“明珠”,又一躍成為全國綜合實力48強城區,在16.8公里的黃金湖岸線書寫美景,短短幾年,包河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
當前,隨著互聯網+、分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經濟模式的涌現,我們已全面進入平臺經濟時代。有人說,平臺建設是區域發展的“牛鼻子”,是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包河成功秘訣同樣少不了它。
多年來,包河區緊扣“三做四創”主線,認真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安徽新中心、品質首善區”這個目標,發揮產城一體、宜居宜業最大優勢,以“五大平臺”建設和“兩應”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抓手,創新推進改革、發展、黨建“三大要事”,積極對標滬寧杭,全力擴大優勢、補齊短板,開創了各項工作嶄新局面。
7月24日,在包河區第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了《包河區貫徹五大發展行動計劃 打造五大平臺行動方案》,堅持把產業、創新、金融、政策、生活服務和社區治理“五大平臺”建設作為貫徹落實“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的主抓手。這,也成為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全面從嚴治黨各項部署的“包河方案”,成為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黨建工作的“包河路徑”!
創新引領 打造合肥未來最具魅力城市新空間
“五大平臺”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平臺,規劃就落不了地,資源就整合不了,創新發展就實現不了。
打造“五大平臺”,不能貪一事之功、逞一時之力,必須系統思考、頂層設計,創新思維、開放推動,整合資源、精準發力,以項目導向抓實平臺建設,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
包河,不僅如此說,更如此做。
在“五大平臺”中,包河視創新平臺為動力,政策平臺為支撐,通過做強做優“產業平臺”、“金融平臺”,打造產業發展增長極,如今的16.8公里的黃金湖岸線不僅引來行行白鷺,也迎來了一批批“科學巨人”。
“五大平臺”的核心在于創新,包河積極搶抓省、市“五大發展行動”機遇,高標準編制區科創重點項目庫,啟動實施區科創廊道建設行動計劃,著力將其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創新發展新引擎。
有了新引擎,更需要打造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依托全國唯一的“國家廣播影視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和全省唯一的安徽省創意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合肥基地兩大金字招牌,包河打起科技創新、創意文化、環湖生態“組合拳”,舉全區之力推進兩大基地核心區——濱湖卓越城建設,著力打造巢湖北岸科創高地、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的新標桿、合肥未來最具魅力的城市新空間。
轉型升級 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隨著“五大平臺”建設的推進,包河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之路,深刻領會“創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創新發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的短板”精神實質,等高超高對標滬寧杭,補齊包河創新產業發展“短板”。
五年來,包河區經濟社會發展量質并進,地區生產總值連跨“4個百億級”,由542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814.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大關”,由671億元提高到1065.1億元;財政收入由29.5億元提高到49.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一番”,由211.1億元提高到493.3億元。截至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4082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3423元,均位居安徽省城區之首或前列。
尤其是2017年,包河堅定不移走好“質量集聚人才、人才實施創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1-8月份累計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8.86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54.6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3.9億元,財政收入42.3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51億元,7項指標總量位居全市城區第一,3項指標增速第一。
與此同時,罍街AS1980、創客云谷等60多個“雙創”基地承載夢想揚帆遠航,微軟、軟通動力、甲骨文等優質科創企業和創客機構紛至沓來、競相入駐,安徽省首批“十三五”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成功獲批,濱湖卓越城、全省首個特色小鎮——合肥包河濱湖金融小鎮、省級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合肥能源研究院搶灘登陸,形成了創新創業共生共存、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得益于此,今年包河區“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區”排名中首次挺進十強,位居全國第10位,在全國創新創業(雙創)百強區榜單中排名再進兩位,上升至第11位。
焦點延伸
包河“五大平臺”
產業平臺 “六大板塊”及濱湖卓越城、國家廣播影視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全省創意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等優質平臺。
創新平臺 啟動區科創廊道建設行動計劃,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創新發展新引擎,加快合肥能源研究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建設,實施“118”創新創業工程和“濱湖英才330培養工程”,打造“引智示范區”、“人才集聚區”。
金融平臺 打造金融產業高地,推動濱湖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由“成本中心”向“價值中心”轉變,加快建設中科大金融研究院、金融小鎮,積極申報省戰新基地,承辦中國金融服務外包峰會。
生活服務和社區治理平臺 打造全省生活服務中心,提供最好的交通環境、醫療環境、生態環境、商務環境、休閑環境;推廣“大社區”治理模式、“大綜管”管理模式、區三級綜治信訪維穩中心,構建品質生活高地。
政策平臺 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構建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金融和資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創新支撐體系,籌建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招商引資服務中心,推動各類扶持政策由“紙面”變成“地面”,由“白條”變成“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