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是福建泉州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大突破——2019年6月,代表領域最高水平的現代電氣控制國際會議將在泉州舉辦。引人注目的是,大會主席將由來自新引進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所的德國海歸博士汪鳳翔擔任。
放眼泉州,一批新引進的大院大所頻頻進入市委市政府乃至省委省政府決策者的視野:福建省政府與南京大學共建環保產業研究院,落地泉州建設;泉州市政府與中科院海西院、華中科大等共建泉州裝備制造所、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組多次前來檢查指導;建立“一院一策”引進創新平臺機制等創新舉措,被省科技廳納入首批向全國全省推廣清單……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培養造就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建設一流的平臺、吸引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成果。”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為這座“智造名城”指明方向,“大力實施‘大院大所’和‘人才港灣’計劃,支撐引領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加快建成國內外知名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品牌之都、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之城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典范。”
率先建設“智造人才硅谷”
泉州西湖湖畔,崛起了一座以“智造”為核心的“人才硅谷”:泉州華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智能制造產學研合作項目辦公室等一批國內知名科研院校紛紛在此排兵布陣。
圍繞實施“數控一代”“泉州制造2025”,該市在全國率先建設首個“數控一代”科技創新中心、“數控一代”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示范園,打造10多個數控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集“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于一體,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作為國內制造業重鎮,泉州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造強國戰略重大機遇,泉州相繼獲批福廈泉國家自創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納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布局。
“著力補齊科技創新平臺薄弱、高層次領軍人才偏少等‘短板’。”據泉州市市長康濤介紹,該市提出“十百千”大院大所和“人才港灣”計劃,通過引進、合作、培育、升級、扶持等各種方式,集聚一批與產業緊密結合、各具特色的高層次引才引智平臺,力推占工業比重近70%的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在國家自創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建設中,創出泉州特色,打造“泉州模式”。
引進多名國際領軍人才
在短短的三年多籌建時間里,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裝備所打造了一支由國際知名專家引領的高層次“智造人才團隊”:從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雷丁大學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一流工科院校引進學科帶頭人及科研骨干100多人,組建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等科研團隊10個,開展行業前沿、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60多項。
中科院海西院原先以化學研究為主,跨界進入裝備制造這一全新領域。如何突圍?“我們有中科院這個國字號平臺,泉州特殊科技人才政策優勢,研究所創新的運行機制等!”該所籌建組組長劉海舟舉例說,泉州為此出臺人才專項政策,從2015—2017年每年安排經費2000萬元,對科研成果在當地轉化的裝備所人才實行激勵,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給予傾斜。
汪鳳翔博士是該所首批引進的學科帶頭人,到位后被破格任命為副所長,組建了規模近30人的現代電機控制與電力電子研發團隊,建立了國內一流、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工程實驗室,與七星電氣等合作開發智能電力千里眼等裝備。這一泉州市人才專項政策“活廣告”,讓他從母校慕尼黑工業大學又引來聶聞、魏憲、解偉博士等多位學科帶頭人。
“作為制造業大市,泉州產業基礎雄厚,創新人才和技術成果大有用武之地。”泉州市副市長洪自強說,隨著“大院大所”“人才港灣”計劃推進,該市以“平臺+項目+人才”方式,打造泉州裝備所等15家高層次創新平臺、省級創新平臺179家,集聚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志璋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創新團隊2250多名,承擔各類項目近300個。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