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與泉州市政府簽約,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成為泉州首個“國字號”科研院所,也是全省智能制造領域唯一整建制、成體系的科研所。4年多來,泉州裝備所從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英國雷丁大學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引進一批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組建10個研究團隊。到目前,該所累計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地方企業委托項目80多項,各項科技成果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智能電網裝備、智能制鞋噴膠機器人、工程機械變速總成智能測功系統等一批項目實現產業化,助推我省產業技術不斷走上“領跑”位置。
泉州裝備所為何能催生產業“核聚變”?所長劉海舟說,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正是依靠全球化視野引進人才和“頂天(科學前沿)立地(工程產業化)”的發展定位,泉州裝備所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引領產業發展。
全球化視野的引才方略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市,泉州工業底子厚,但也面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挑戰。對此,作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泉州提出強智能制造促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搭建創新平臺,引進一流人才。2013年7月,泉州裝備所成立。
“我們第一站就直奔德國慕尼黑這個老牌工業城市。”劉海舟說,盡管當年還沒有自己的科研樓,但所里求才心切,邊建設、邊到歐洲招聘人才。
汪鳳翔博士是首批被招聘過來的人才之一。作為團隊學科帶頭人,汪鳳翔組建了國內一流并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工程實驗室——現代電機控制與電力電子實驗室。近兩年,他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專項、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及地方企業委托項目等10多個項目,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引得進人才,還要留得住,用得好。
轉型中的泉州,對創新人才求賢若渴。市里出臺專項政策,每年安排泉州裝備所人才專項經費2000萬元,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傾斜。而且,引進人才可疊加享受國家、省、市各級政府人才政策。
這一人才特殊政策,成為泉州裝備所吸引海內外英才的利器。目前,全所擁有各類人員130人,其中科研人員占83%,近30位高層次人才在泉州購房和落戶。汪鳳翔等一批海外人才也成為引才活廣告,裝備所里僅來自他母校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博士就有4名,還有一批校友正在對接。
和汪鳳翔一樣,10個團隊的學科帶頭人均不是福建本地人,雖屬巧合,但印證了裝備所全球化視野的引才方略。值得關注的是,這個平臺同時也吸引了許多福建人才回閩發展,目前閩籍人才占裝備所科研人員的1/4強,一個智能制造領域國內一流創新人才聚集高地正在形成。
“頂天立地”的科研路徑
6秒鐘完成鞋底自動噴膠,每條成型線可減少8至10名刷膠熟練工,每天可加工3000雙,而預售價僅為歐洲品牌同類型設備的1/3。從慕尼黑大學畢業回國的李俊博士團隊與黑金剛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不到一年就完成研發國內首條自主產權智能機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產線。它融入了3D視覺數據采集、噴膠軌跡自動生成等國際先進技術,已被特步等多家企業采用,成為泉州機器換工推廣應用示范項目。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