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年度數據,2017年光谷新增458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851家,約占該市60%,占全省三分之一,居全國高新區第四位。
高新技術企業,由政府認定,通常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相關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這類企業擁有的關鍵技術開發難度較大,一旦開發成功,將具有高于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塊國家授予的“金字招牌”,讓高新技術企業成為衡量各地創新硬實力。
2011年,光谷獲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為326家,居全國高新區第八位。6年間,這一數字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引領光谷從創新體量邁向創新質量。
科技寵兒引資本熱捧
上月,武漢虹識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完成1.2億元A+輪融資。最近兩年,這家以虹膜生物識別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融資1.8億元。
虹膜是位于眼球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包含細絲、冠狀、隱窩等細節特征,可唯一識別一個人的身份。虹膜識別是目前已知精確度最高的生物識別技術,比指紋識別高3個數量級,“刷眼開門”的體驗正走進人們生活。
虹識技術董事長易開軍介紹,該公司成立于2011年,核心技術團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美國林肯大學和德國歌德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院校,在虹膜識別核心算法、虹膜生物識別智能芯片、虹膜高速比對智能引擎、虹膜生物識別等方面具有領先技術優勢。
融資完成后,虹識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推進虹膜識別技術在智慧公安、智慧物聯網、智慧家居等領域落地應用,同時加速建設大型虹膜生物識別,為國家安全、國防安全和金融安全提供高精準的身份識別解決方案。
新技術新模式排頭兵
上周,武漢華星光電第六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主體廠房和動力廠房在光谷封頂。
誕生短短3年,武漢華星光電相繼托起我國首條第六代低溫多晶硅顯示面板生產線、首條柔性可折疊AMOLED顯示屏生產線,打破國際封鎖,讓高端中小尺寸顯示屏實現自主研發生產。
華星光電總經理趙勇說,為了突破世界級的折疊顯示屏技術,該公司全球招攬知名技術專家100余人,并建立了國內唯一的“小尺寸AMOLE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17年,該公司專利申請量預計超過1100件。
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家老牌企業,自2011年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以來,持續投入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2016年,華工激光作為牽頭單位之一,成功申報“工業級皮秒及飛秒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和“高效的激光強化在鐵路航空領域的示范應用”兩大“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
該應用旨在針對我國激光產業核心光源“空心化”瓶頸,在核心材料、元件、系統、成套設備等方面實現全自主研發,打破國外壟斷,滿足工業高產出率、高質量的需求,推動激光強化技術在國民經濟領域的產業升級。
東湖高新區科創局負責人認為,18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布在“四新經濟”各個領域,代表著光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最高自主創新實力,是產業升級的先鋒隊,也是科技輸出的核心載體。無論處在哪一輪風口,高新技術企業總是瞭望塔上的創新哨兵。
“金字招牌”含金量究竟幾何
高新技術企業有一系列認定門檻。在國家指定技術領域內,除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研發投入、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均有考核,高新技術產品及服務收入至少占企業總收入60%。
一旦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可享受財稅優惠,還能優先獲得政府資金支持,參與海內外大項目競爭。
譬如,企業利潤總額100萬元,非高新企業需要繳納25萬元企業所得稅,而高新技術企業只需繳納15萬元。此外,研發費用可用來抵稅,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可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進行加計扣除。
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榮凱介紹,高新技術企業門檻雖高,但并不考察公司規模大小、盈利狀況。一些注重研發和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比比皆是,其申請甚至比大企業更具優勢。以研發投入為例,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年收入5000萬元至2億元的企業,研發費用須占4%;不足5000萬元的要達到5%,2億元以上的為3%。這意味著一個年收入10億元的企業,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至少3000萬元。
他說,不少中小企業擔心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會被查稅,或技術配方公布后被人效仿,寧可悶聲發小財。但這塊國家認定的金字招牌,不論走到哪里,都能就地享受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推動企業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