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巴黎馬蒙丹—莫奈美術館內,多名來自東莞大朗的羊絨時裝設計師對畫作《花園》進行了深入研究。回國后,他們將印象派畫作中的“色彩”提煉出來,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上。接著,融合巴黎時尚元素的設計,在大朗鎮時裝新品發布會驚艷亮相。
而在第九屆“漫博會”上,環球、夢工廠兩大好萊塢巨頭攜旗下最新的IP形象及衍生品創意概念產品到松山湖演繹、分享未來產業合作機會。
在東莞,“文化+制造”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屢見不鮮,涉及文創、服裝、陶瓷、動漫等多個行業。文化創意、文化設計理念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入,大幅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也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的融合趨勢,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彌漫在城市的角落中,讓東莞這座制造業名城綻放出新精彩。
融入文化創意
賦予制造新能量
近年來,東莞不遺余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尤其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提出,東莞結合自身發展基礎和優勢,意欲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制造中心,向創新型一線城市挺進。
在這過程中,東莞制造業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吸引了世人關注的目光。如去年9月,“鏡觀:從‘制造’到‘智造’”攝影展亮相2017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用鏡像講述了東莞制造業的蝶變故事。
從“制造”邁向“智造”,科技創新固然很重要,然而回望過去一年,我們驀然發現,通過文化賦予制造新能量,從而為東莞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品質提升提供支撐的活動層出不窮。
如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開發的作品,先后在嶺南美術館和廣美大學城美術館展出,這些作品讓歷史與現代、地域文化特色與前沿創新科技相互融合,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由廣州美院26名師生組成的團隊負責的“莞草再生設計研究項目”,試圖挖掘莞草在現代傳承的途徑,并思考它與制造產業結合的可能性。廣美工業設計學院教師張欣琦說,他們的莞草產品被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便是適合工業量產的實用品。
去年11月舉辦的首屆東莞全民尚藝節,以“跨界:漢字藝術+制造”展覽拉開帷幕,風格迥異的漢字藝術以各種形式融入到了瓷磚、絲巾、家具、服裝等一系列作品之中,兼具了藝術性與實用性。去年12月底,在東莞理工學院文傳學院首屆文產畢業展上,出現了許多以本土文化為創意來源的作品,如以西城樓為題材的兒童教輔工具、以老莞城文化元素設計的市井生活創意產品、以南社和塘尾等古村落為題材的文創產品。
東莞理工學院文傳學院院長田根勝認為,相關文創產業的發展,首先是以經濟發展做支撐,而今東莞有了這一基礎,現在要在制造出來的產品中加入文化因素,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在引領制造業,是讓制造業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
可以看到,于東莞來說,融入文化創意只是第一步,后面更重要的是要將它與制造業結合,變成可以走向生產環節和市場銷售的產品。
在東莞市文聯主席周漢標看來,東莞經濟要“強壯”起來,就必須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他提出:“之前東莞是靠制造和科技站穩了腳跟,接下來,‘文化+制造’將成為東莞產業轉型的先鋒,成為東莞未來城市發展的原動力。”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