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國民營經濟十大新聞事件”和“中國民營經濟十大新聞人物”日前由本報正式發布。入選的“雙十”新聞,忠實地記錄下過去一年中國民營經濟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民營經濟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報告首次寫入了“民營企業”和“兩個健康”,在此之前,黨的重要會議和重要文件,“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企業”和“民營經濟”都是標準提法,這次采用的“新提法”不再以所有制作為區分企業性質的標志,體現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黨對民營企業貢獻的進一步肯定。
黨對民營企業認識的重大變化,體現在民營企業身上,就是政策獲得感明顯增強。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有些民營企業家信心不足,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首次以黨和政府的名義肯定了企業家的地位和價值,并有針對性地回應了企業家們的普遍關切,給了民營企業家們新的信心。繼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之后,最高檢首次發文落實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具體措施,穩定民營企業家的恒產和恒心。針對民營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家五部門聯手發文,規范境外投資經營行為,讓民企“走出去”有了指南針。同時,國務院又進一步開放投資社會領域,為民間資本拓展了新的投資空間。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黨和政府為民營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法律環境,不僅堅定了民營企業家們的發展信心和對未來的預期,也激發了他們積極投身“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在全國工商聯發起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中,民營企業家們以先富帶后富的實際行動,樹立了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群體形象。年輕一代民營企業家更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集體亮相,發出了新一代企業家聽黨話跟黨走的宣言。在中國工商聯十二大上,新時代工商聯的“四梁八柱”蓋起了為民營經濟遮風避雨的大廈,將為民營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GDP規模為82.7萬億元,增長6.9%。國有控股以外的股份制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6.6%;民間投資比上年提高2.8%,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六成以上,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已經得到恢復。在三大產業增加值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一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58.8%;在三駕馬車中,消費對于GDP的貢獻率已高于資本形成總額26.7%。“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成效,鋼鐵、煤炭年度去產能任務圓滿完成,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創5年新高。高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速分別加快2.8%和4.2%;高耗能制造業則下降1.8%,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明顯加快。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6.8%和4.7%。體現在“雙十”新聞中,就是傳統制造業和高耗能制造業已經消失,以華為以及占據全球半壁江山的三大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高科技、新動能企業,以周海江、魯冠球、李書福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以馬化騰、馬云、劉強東、雷軍、李彥宏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新消費,以王衛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占據了顯要位置,忠實地記錄了經濟轉型升級的初步成果以及民營企業的突出貢獻,也反映出在全球數字經濟大潮中,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勇立潮頭的弄潮兒,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國經濟和民營經濟能有今天的驚人成績,離不開改革開放。沒有實事求是、沒有思想解放、沒有黨的理論創新、沒有一批又一批民營企業家們披荊斬棘開拓創新,就不可能有民營經濟和中國經濟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忠實地記錄下民營經濟發展的足跡,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們更要正確地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以四十年改革開放賦予我們的勇氣和動力,進一步沖破思想僵化、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民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民營企業家安心健康成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更大的貢獻。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