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資本’的出現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佛山就站在這次工業革命的‘風口浪尖’,一定要充分發揮優勢。”近日,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姚余棟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為佛山金融發展提出了一個“智能資本”的新方向。
姚余棟認為,作為制造業大市,佛山發展產業金融的核心就在于制造業尤其是智能制造領域。“未來佛山的制造業一定是以‘智能資本’為主導。”姚余棟表示。他同時建議,隨著目前國內迎來股權融資的春天,佛山企業應“能上市就上市”,積極投身資本市場。
■專家簡介
姚余棟,央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長,現任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股權融資專業委員會主任,擅長宏觀經濟、貨幣政策理論及實踐、國際經濟與金融、共享金融等領域的研究。
1 供應鏈金融探索將成重要切入點
南方日報:佛山是制造業大市,你認為要發展好金融,佛山的抓手是什么?
姚余棟:在我看來,佛山的制造業發展水平驚人。因此,佛山的金融發展路徑應與其制造業相結合,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佛山提出的“三鏈融合”是很好的路徑規劃,發展制造業一定要走向智能化。與傳統制造不同,智能制造是一種新的“智能資本”。
一個現象是,佛山的制造業投資在過去幾年是下行的,但利潤正上行。這說明傳統制造業投資在下降,邊際收益在減低,但通過投資新的“智能資本”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傳統制造走向智能制造一定是脫胎換骨的過程,我認為,將來佛山的制造業也將不再是傳統制造,將可能以“智能資本”作為主導。
南方日報:你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智能資本”,該如何理解?
姚余棟:所謂“智能資本”,可以這樣分析:當下,佛山的制造業有很多是由機器人或人工智能主導的,它們一方面可以替代勞動力,另一方面本身又是機器。機器人應該收稅嗎?有人認為應該收,因為機器人具有勞動力特征;有人認為不應該收,因為機器人只是智能裝備的一種。
事實上,按照以往經濟學的理解,我們分析一般的生產力方程的時候,分為勞動力和資本。1969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提出,“智能資本”可以作為除勞動力和資本之外的第三種要素加入。
全球曾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紡織機的應用,第二次是電氣的應用,如果第三次是以計算機與互聯網為代表,我認為,第四次就是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資本”的應用。
中國的制造業有著其獨特優勢,當前又趕上全球人工智能革命、機器人革命,與制造業相結合就形成了智能制造。佛山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戰略支點,因此一定要充分發揮智能制造的優勢。
南方日報:改革開放以來,佛山的民營企業家積累了大量的民間資本。您認為應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民間資本?
姚余棟:我認為應該以發揮自身優勢為主導。根據我的觀察,佛山的民間資本大多都投向小型的制造業企業,或者投向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但這些似乎都不是佛山的特點。我的建議是,佛山企業家可以以其本身對制造業的了解,更多地將資本投向智能制造領域。
另一方面,在佛山制造業發展過程中,規模較大的平臺型企業與眾多較小的制造業企業形成供應鏈的聯合,由此誕生的供應鏈金融,將成為佛山金融發展下一步的重要切入點。
目前,供應鏈金融本身也在進行探索,需要和多種技術的支撐,對于佛山而言亦是一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