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哈爾濱市總工會評選表彰了第二屆“哈爾濱大工匠”。與第一屆評選相比,少了很多探索的迷茫與決策的猶豫,但新一屆的工匠評選也不僅僅是對第一屆簡單的復制、粘貼。
如果說第一屆評選是1.0版本的話,那么剛剛結束的這個2.0版本,無論是在設計思路上還是在實用性上,都有了不少的豐富與完善,一項常規工作帶來的“遞進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圍繞大局,評選不能忘記的根本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是各項工會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哈爾濱大工匠”評選也不例外。
但是,如何落實,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老工業基地哈爾濱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基地,從建國之初到現在,這里生產的各種裝備服務于國家的國防、航天等多個領域。
2016年末,首批“哈爾濱大工匠”經過層層篩選脫穎而出。10名當選者中,9人來自裝備制造業,1人來自工藝美術行業。
這樣的當選比例是對城市發展歷史的回顧,也體現了責任與擔當。
與第一屆評選相比,第二屆大工匠的當選不僅是人數有所增加,當選者的職業比例也變化明顯。
18名第二屆大工匠,12名來自裝備制造業,其他6名工匠中,有互聯網程序員,有大酒店廚師,有一線教師,有醫生,還有畜牧師和非遺傳承人。
“多樣化的工匠評選,體現了當前哈爾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評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哈爾濱市總工會職工技協服務中心主任鄭學彬告訴記者。
按照哈爾濱市政府2018年工作報告的表述,2017年是“持續調結構轉動能提質量、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一年”,老工業基地哈爾濱不再倚重裝備制造業一家獨大,而是科技、旅游、服務等多點開花。
盡管第二屆大工匠人數比第一屆多了一倍,參評者的范圍不受性別、學歷、職級、職稱、工作年限等限制,但是,大工匠的評選依然是寧缺毋濫。
18人,這是第二屆大工匠當選人數。但是,據了解,本來組委會經過3輪篩選后有20位候選人入選,但最終,組委會從“精益求精”角度出發,經反復論證,其中兩人還是沒能“過關”。
作用發揮,選后不能缺少的環節
日前,在航空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最新生產的新型直升機AC352旁,500多名哈飛職工現場聆聽了王英武、胡宇、苗秀3位大工匠的事跡,這是第二屆大工匠評選結束不到一個星期就開展的宣講活動。
按照哈爾濱市總的設計,所有宣講都要安排在車間、班組,每一位大工匠的演講稿不僅要讓職工聽得到先進事跡,更要有學習得了的奮斗方法、成功路徑。
不僅如此,第二屆大工匠還走進了哈爾濱技師學院、哈爾濱職業學院,通過與技校師生牽手,全方位參與教學、實習、崗位實踐,為哈爾濱市技術工人隊伍的培養壯大貢獻力量。
來自哈爾濱第一機械集團公司的焊工馮世毅,從一名普通職工成長為焊接大師,馮世毅不僅解決了單位的多項生產難題,而且,由他負責的自舟橋生產制造填補了國內高強度超大型薄殼車體焊接制造的空白。
依托“馮世毅勞模創新工作室”,馮世毅將自己的絕活、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工,先后培養出焊接高級技師6人,焊接技師12人。
此次大工匠評選結束后,哈爾濱市總將“工匠技能發揮”進一步制度化。“所有大工匠都要參與‘名師帶高徒’活動”,“所有工匠如果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市總都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近年來,哈爾濱市也不斷打造平臺,助力工匠人才脫穎而出。日前,哈爾濱市總聯合市人社局、市科技局舉行了職工創新項目補助資金發放儀式,兩屆大工匠中的馮世毅、秦世俊、董禮濤的創新課題分別獲得了5萬元到8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
異彩紛呈,評選不可或缺的思路
一人在剪紙,一人在烙葫蘆畫。
這不是演出現場,而是兩位手藝人在一場表彰大會上進行表演。日前,在哈爾濱市道外區總工會舉辦的首屆“道外名匠”頒獎會上,施麗華和王樹森兩名“道外名匠”現場展示了剪紙和葫蘆烙畫的技能。
道外區,這里不僅有傳統的巴洛克風格建筑群,同時也是各種老手藝、老傳統的聚居區。“道外名匠”的評選就把這些“老”資源進一步激活,為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實際上,自首屆“哈爾濱大工匠”評選以來,哈爾濱市各個區的工匠評選也應聲而起。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雖然各區評選出的工匠不同,但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突出了區域特色。
平房區(哈經開區)集中了哈爾濱市一大批重點領域、新興產業的企業,在該區的工匠評選中,來自動漫公司的漫畫師,來自日資企業的銑工與傳統國有企業的技術能手一同當選為首屆“哈南工匠”。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