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當前,全球化正步入深度調整期,世界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發生深刻而巨大的變化,作為經濟特區的廈門,應該如何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刻認識廈門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數字經濟、產業融合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動力,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層出不窮,實體經濟形態加快重塑。跨國公司通過跨國并購、加強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等全球化戰略,不斷整合全球價值鏈,實現轉型和產業的高度壟斷。可以說,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已進入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
制造業不僅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穩定器,更是國際產業競爭的主戰場。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始反思脫實向虛的發展模式,重新聚焦實體經濟,通過貿易保護、降低稅收等方法,促進制造業再回歸。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則以低成本替代方式大規模推進工業化進程,千方百計爭奪市場。我國制造業產業體系比較完整、配套齊備,在國際競爭中有一定的優勢,但在產業中高端技術上優勢不明顯。在激烈的國際產業競爭中,一些城市依托雄厚的實體經濟基礎和尖端的關鍵核心技術,正逐步從區域競合中脫穎而出、勇立潮頭。
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廈門推動經濟擴量提質、打造經濟特區升級版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懈努力,目前廈門已經初步形成了“5+3+10”現代產業支撐體系,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兩大支柱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68.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67.9%。但與深圳、杭州等先進城市相比,發展差距仍然比較明顯,經濟體量偏小、工業投資比例偏低、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根植型大企業不多、民營經濟不活躍、經濟內生自主性不強等矛盾還較突出。面向未來,我們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根本遵循,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更加突出問題導向,著眼于破解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障礙,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牛鼻子”,厚植實體經濟的質量優勢,不斷優化供給結構,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創造更加堅實的基礎,讓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永葆青春活力。
大力推動廈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廈門必須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的根本要求,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在廈門落地生根,引領實體經濟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全面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重點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抓住關鍵技術、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引進平臺型企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鏈,重點發展軟件信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及新材料。圍繞發展前景好、有基礎但仍薄弱的產業,運用新技術、新模式,培育發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節能環保、、物聯網等新興產業。
二是推進優勢產業高端化集約化。促進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重點發展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機械裝備等產業,培育壯大高世代面板、可穿戴設備、智能制造等市場潛力大的行業,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鼓勵工業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主輔分離,設立面向細分行業的技術研發、信息化支撐、市場拓展、品牌運作的新型服務企業。推進“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打造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努力取得數字經濟發展主動權和話語權。
三是引導傳統產業向優質高效轉型。水暖廚衛、紡織服裝領域和運動器材等領域,重點是提高工業設計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加強原材料等核心技術研發,提高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化水平,制定一批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加強品牌營銷、完善產業協作配套體系和公共技術平臺。
四是注重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并非簡單的分工關系,而是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二者的融合趨勢更加明顯。要圍繞研發設計、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等重點領域,充分激發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切實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依托現有工業園區和軟件園二期、三期,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引導和支持企業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以集成電路為切入點,利用眾創空間和設計展會,提高工業設計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設計機構、國際知名的工業設計大師和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
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前瞻布局產業發展梯隊。根據廈門產業基礎、發展階段、創新能力等實際情況,加快發展平板顯示、旅游會展、航運物流等三大支柱產業,重點扶持軟件信息、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海洋高新、文化創意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規劃生命健康,北斗導航及應用,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設備等三大未來產業,構建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聯動發展、交替發力的“3+4+3”產業發展梯隊。
持續增強創新驅動效應。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布局智能硬件和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研發設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重視本地高校院所與企業的合作,發揮雙創基地和眾創空間的潛力,構建創新生態圈,鼓勵企業與民間資本融合、引導研發機構申請專利,創建行業技術標準。
精心培育大型根植型企業。根據廈門產業發展的需要,培育大型根植型企業和成長型中小企業,重視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有利于本土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和氛圍。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千方百計地發揮好政府適度有為的角色和作用,提供全方位服務滿足企業需求,進一步增強企業對政府服務的獲得感。
不斷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活力。深化和拓展“海納百川”、“雙百計劃”等高層次人才聚集計劃,大力引進和培養集成電路、石墨烯、航空維修等產業領域緊缺專業人才。暢通人才流動機制,建立企業人才和科研人才間的雙向兼職、雙向流動制度,支持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
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緊盯新加坡等先進標桿地區,推進實施改善營商環境的20項具體措施,綜合評估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成效,進一步簡化審批環節,縮短辦理時間,提高便利性,讓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更接地氣、更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