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全球“海歸創業杯”溫州對接會上,由澳大利亞皇家科學院、澳大利亞衛生與醫學院的“雙院士”馬修·布朗和溫醫大附一院院長周蒙滔共同領銜的精準醫學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亮相。這是溫州市甌海區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出臺溫州全市含金量超高的“人才新政42條”,創新推行校地合作人才共引共享機制的結果。據悉,該區去年共吸引33個領軍型人才創業項目落地,新引進培養領軍型人才37人,去年實現科技成果轉化200項,率先躋身“浙江省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首批示范單位”行列。
去年初,甌海區委、區政府推出了全面、實用、大力度的“人才新政42條”,并緊緊圍繞全區經濟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針對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按照人才“帶項目、帶資金、帶團隊”來甌創業優先原則,講求“實際、實用、實效、精準”,面向全球尋找引進重點行業領域的各類型人才。去年新引進培養領軍型人才37人,其中院士1人、“國千”9人、“國萬”2人、“省千”3人。同時引進第一批領軍型人才創業項目33項,下達資助超1億元,實際撥付經費4068.14萬元,較上年增加8.3倍。
該區結合國家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在職創業創新的新政策,探索校地合作人才“共引共享共養”機制,共筑“引才、用才、留才、富才”模式。通過與溫州七大高校合作,整合各自優勢、資源和需求,一起“引才、用才、留才、富才”。
落戶甌海的高端人才,可以兼有“三種身份”,為三方提供服務,享受“三份待遇”——政府獎勵補助、高校薪金待遇、企業收益報酬,形成了轄區政府、所在高校、創業企業三方聯合引才、用才、留才的“校地合作共引共享共用機制”。通過人才在三大用人主體中核心地位的帶動,打破三者之間的資源阻隔和交通壁壘,從而真正實現產學研的一體化有機互動、滾動提升的循環機制。去年,該區在引進丁春明、黃承哲、薛立新、張永平、陳智勇等為代表的“國千”“國萬”“長江學者”層次的領軍型人才的同時,還成功吸引長江學者“高會軍”、3D打印專家史玉升等一批知名專家正式落地。目前,校地聯動精準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200多人,同時擔任大學教授和企業老板的達63人。僅去年在溫州市人才高交會上就簽約37項,占全市一半。
正是該區不斷集聚高端人才,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該區正在構建“1+1”產業人才支撐模式,即一個人才體系支撐一個細分行業發展的模式,鼓勵針對某一重點行業,聯合開展創新創業的方式,組團式引進培育人才。通過人才集中創業,該區已經形成了生命健康中體外診斷方向、智能制造中工業機器人方向、新材料中柔性微型電池方向、信息經濟中應用方向的新興產業雛形,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落戶95家。通過一批創新人才、技能人才的培養,研發智能鎖、電子功能眼鏡、定制鞋服等產品,推動了眼鏡小鎮、皮藝小鎮、時尚制造小鎮等平臺建設,促進了鎖具、眼鏡、鞋服等傳統產業升級。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