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南京發布人才政策,取得研究生以上學歷或40周歲以下的本科畢業生可直接落戶,即日起生效。
在這場肇始于去年的城市人才爭奪戰中,南京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2017年10月,武漢市出臺了大學生最低年薪標準:專科生4萬元,本科生5萬元,碩士生6萬元,博士生8萬元。這不僅遠遠高于當地的最低工資,總體水平在同類城市中也位居前列。同時,武漢承諾,大學畢業生可以低于市場價20%買房和租房。自此,全國二線城市掀起了“求賢如渴”的高潮,地無分南北,城不分東西,紛紛在戶籍、住房和工作生活補貼方面給予傾斜,中西部城市的政策力度尤為給力。
這種對人才的激勵,畢竟是短期的。特別是對高校畢業生的政策示好,有時候反而會走向市場的反面,與初衷背道而馳。大學生一樣要經歷市場的檢驗,能者高薪,庸者低薪,市場效率使然。如果一上來就不加區分地將一個群體特權化和特殊化,享受政策傾斜和福利倒灌,很可能激發的不是人才麋集,而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在過去40年的高速發展中,中國形成了所謂的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這符合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目前,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更加重視區域協調發展,人才的流動和爭奪也隨之進入新周期。中國城市新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城市間的比拼,其實就是經濟與產業實力的博弈。產業生態及發展趨勢對城市價值的影響日益凸顯,城市產業競爭力和話語權孰強,人才的城市熱度也就孰強。
要吸引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而后者更考驗一個地方是否“宜居”。只有將當地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形成產業鏈和創業潮,才能產生良性循環。我們理解當地政府的雄心和苦心,但人才政策并不是戶口政策這么簡單,它只有內嵌于市場化導向之中,借力打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沒有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沒有一個友好型的營商環境,人才爭奪戰就可能會爛尾,不了了之。
因此,除了戶口,吸引人才還需要長效機制。尊重人才,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環境使然。深圳對民營企業、創新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吸引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的政策環境產生的化學反應。杭州對互聯網企業的吸引力,也不是搞政策的短促突擊,而是長期的商業文化底蘊和“浙江模式”的厚積薄發。這是一個接力和積累的過程,各地歷史、文化和發展現狀不同,因地制宜是必須。這不能急功近利,只能多做“前人栽樹”的工作,將吸引人才的短期刺激和長期保障逐漸打通,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乃至培養人才。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