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時,中國會比任何一個社會都要強大,人均收入將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當地時間9月26日,應邀出席中美大學校長與智庫論壇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在講話中作出這番表述。他更在提及“一帶一路”時指出,“倡議將中國與中亞、歐洲相連接,意義深遠”。
作為一位曾100多次訪問中國、對中國有著深刻認識的世界級外交家,基辛格先生對中國的這些判斷無疑代表著當前世界的主流認知。這種認知,自中國39年前對外開放伊始逐漸建立起來,并在過去5年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中國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自身發展態勢,不斷發揮世界經濟“穩定器”的作用。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努力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中國的倡議和行動,為艱難復蘇中的世界經濟不斷發掘著新的動力。
變化
提供中國方案的登臺機遇
過去5年,世界與中國的變化,在彼此對接和融合中,推動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轉變。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遭遇國際金融危機重大沖擊之后,全球經濟雖然在各國的通力合作之下逐漸走出低谷,但卻再也未能重現此前的快速增長。
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增長動力不足,增速下滑的后果則是將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暗疾”逐一暴露,又反過來成為阻礙經濟復蘇的“梗阻”:貿易紛爭四起、宏觀協調不一、發展失衡加劇……各種形式的“黑天鵝”事件乃至于“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
中國的變化則是另外一番景象。
從增速變化看,盡管中國經濟增速從2012年的7.7%下降至2016年的6.7%,但在主要經濟體中仍然位居前列,其中更有中國將發展注意力由速度轉向質量的重要因素。同一時期,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的體量差距正在縮小,而同日本、德國的體量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如2012年中國GDP是日本的1.57倍,但2016年這一差距則拉大至2.27倍。
更大的變化來自中國內部。
過去5年,中國經濟面臨著很多下行壓力和困難,包括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并未停止改革的腳步,而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適應、把握、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
在這種整體改革的局面下,中國在這5年來積極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也出現了新的轉變。
——由摸著石頭過河轉變成制度性開放。中國正以系統性的制度開放促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通過這些改革創新既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制度開放紅利,又為全球國際經貿合作新規則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由以制造業為主的開放向服務業并重的開放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積極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多個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并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進一步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
——由被動開放向主動開放轉變。在我國完成入世承諾之前,中國開放進程始終伴隨著國際“倒逼”現象,外在壓力不斷轉化為進一步開放的動力。盡管中國已建設成為全球最為開放的市場之一,但對外開放步伐仍未停滯。
一方面,是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全球經濟治理需要新思路;另一方面,是中國積極參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斷增強。兩種需求的對接和契合不斷形成合力,推動著世界經濟發展不斷前行。
獵頭公司咨詢熱線:400-067-9767
個人高薪職位查詢請登錄:www.b502.com
更多獵頭資訊請關注埃摩森獵頭視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