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硬仗就在眼前,嘉興全力以赴、盡銳出戰。在勾勒出的路線圖中,推進產業、創新、人才三大平臺與滬對接被醒目標注。
示范區創建迎來一周年,三大平臺的對接首戰告捷。全市1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與上海各類開放創新平臺新簽訂15個高質量的合作協議,平臺合作實現了縣(市、區)全覆蓋。依托這些“大動脈”,上海優質項目、資本、人才源源不斷流向嘉禾大地。
人才科技互補融合也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滬嘉杭三地共同簽署《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跨區域科技創新券在上海通用,大批大院名校的創新機構登陸嘉興,掛職鍛煉“五個一批”計劃培養了一批紅船鐵軍……
共建園區
夯實產業發展的一片熱土
就在上月底,長三角新松總部基地項目簽約,成為落戶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的首個基地項目。該項目包括“長三角新松機器人總部基地項目”和“中德新松教育集團長三角總部項目”,不僅有生產環節,更導入研發設計、人才培訓。
這正是滬嘉產業親密合作的縮影。嘉興與上海,一個具有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一個具有強大的創新磁場;一個制造業基礎扎實,一個現代服務業發達……地緣相近的兩地剛好產業互補。
實際上,一開始兩地間的合作就不只是產業轉移。集美集團董事長王云德2013年就看好張江平湖科技園,吸引他的正是地理位置近、土地要素相對充裕的優勢。集美集團位于上海嘉定的廠區已經難以擴展,為打開高端市場,他引進德國核心技術,在平湖科技園布局高端液體包裝機生產項目。如今王云德已經在謀劃企業上市了。
2011年啟動建設的張江平湖科技園如今已升級為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的重要一翼。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一園跨兩地,一半在平湖新埭鎮,一半在金山區楓涇鎮。去年張江長三角科技城理順了體制機制,明確嘉興、張江高新區、金山區三方將共同打造中國第一個跨省市、一體化發展的融合新區、科技新城。
跨區域共建園區是實現區域發展一體化的有效形式。早在2009年,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就啟動建設,成為滬浙首個國家級開發區合作項目。
去年,漕河涇海寧分區引進各類用地項目14個,其中9個來自上海。馬曉軒創辦的浙江螞蟻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第一批擬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名單”。公司規模從創辦初的4人增加到現在的90多人。在海寧科創中心孵化兩年多“長大”后,他的公司選址落戶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